四川省遂宁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高二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7/28 8:57:5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5620字。

  四川省遂宁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高二语文试卷
  一、阅读(70 分)
  (一)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5 题。
  材料一:
  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于2024年12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百余年来,作为传统新年的春节经过了曲折起伏的发展历程。
  一、新旧历法并行下传统新年的存续与废止。
  民国初期,政府采用阳历而不废阴历,社会上层主要用阳历,过元旦;下层民众则多用阴历,过春节。1920 年开始,新文化的浪潮强力渗入到“新年”中,批判春节、改革春节成为舆论主流。在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们看来,过年与否,新旧历之别,似已成为新思想与传统文化、政治激进与保守、革命与守旧之间的分水岭。1927 年后,南京政府废除阴历,控制假期,查禁春节“陋习”。这种政策引起有识之士的不满,到解放战争时期,废除春节的政策实际上宣告破产。
  在南京政府强制废除春节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对传统新年进行革命化改造,使之成为开展动员工作的重要途径。在华北农村,根据地政府采用“旧瓶装新酒”等方式,使春节娱乐活动成为根据地最红火的群众运动。
  二、城市化进程中春节传统的淡化与重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春节习俗如燃放烟花、拜年、祭祖等,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逐渐被淡化或取代,春节正经历着一场深刻而剧烈的转型。
  从表层看,年味变淡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传统仪式的消失或缩减。像饮屠苏酒、烧松盆、迎喜神等已基本消失。二是春节仪式时间被现代生活节奏打乱。冯骥才指出,春节的时间跨度从农历腊月底至转年的正月十五,其间各种年俗连绵不绝。但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改变,这套基本固定的时间程序被打乱,春节仪式感也随之淡化。从深层看,春节文化与城市文明冲突的关键在于现代化与传统民俗的矛盾,产生于农业社会的民俗与工业文明下现代社会之间的“时空错位、需求错位和意义错位”制约了春节的传承。
  现代文明推动了新年俗的诞生。1983 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创办,观看、品评春晚逐渐成为全球华人共同的文化习惯。春晚是对春节“全家团聚,普天同庆”传统的追溯,逐渐成为呈现民族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典型符号。春晚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大餐。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现象,春运引起了广泛关注。春运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史诗般的人类迁徙,承载了中华民族对新年恒久绵长
  的集体记忆和千家万户的厚重亲情。
  三、信息化时代春节风俗的趋新与怀旧。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民俗”春晚经过蓬勃发展阶段后,也逐渐走向式微。春晚的过度娱乐化与商业化倾向,容易使其成为观后即弃的消费品。新媒体时代,许多传统节日习俗开启了数字化之旅,比如压岁钱摇身一变为数字红包、走亲访友演变为微信拜年等。对此,学界多持负面态度。如认为数字红包无法实现压岁钱中的文化认知,即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长幼有序的家庭结构。从媒介人类学视角看,微信红包可能触动以纵轴为中心的传统家庭关系,消融家庭与社交的边界及解构家庭节庆的神圣空间。春节习俗数字化面临文化意识淡化等负面评价,但其与时俱进的新民俗实践也对春节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
  有识之士坚持推动春节文化的传承。萧放指出,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应主动积极地进行传承与建设。涵养新的民俗规范,建立立体式节日组织架构和做大做强节日经济,可以让传统节日在当下的城市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摘编自肖波、张萌,《旧年俗、新风尚与人类非遗:中国春节研究百年回顾》)
  材料二:
  2024 年是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在这场盛大的节日庆典中,精彩纷呈的非遗展演,犹如一道道盛宴,格外引人注目。这些非遗缘何能激活人们关于年的记忆,让年味更浓、更烈、更持久?首先,很多年节时特有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能够同时调动观者的多种感官。通过视觉上的绚丽色
  彩、优美舞姿,听觉上的激昂音乐、清脆锣鼓,甚至触觉上的互动体验,非遗展演迅速将人们带入欢乐、热闹的节日情境之中。以广东醒狮为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因现代生活节奏与传统农业社会结构相冲突,春节传统习俗逐渐淡化。
  B.春晚曾是呈现民族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典型符号,但后因过度娱乐化与商业化倾向而逐渐走向式微。
  C.春节习俗数字化,如微信红包因被认为消解了传统家庭关系的纵轴结构,其文化价值被学界普遍否定。
  D.非遗展演借开放空间拉近人际距离,如醒狮表演让观众参与互动,打破传统舞台表演的被动观看模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新文化运动时期,批判春节成为舆论主流,这是因为当时人们认为春节习俗过于陈旧,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B.“这套基本固定的时间程序被打乱”,指现代生活节奏压缩了春节的时间跨度,人们对春节的重视程度降低。
  C.春运作为城市化的产物,虽承载着集体记忆和厚重亲情,却因规模过大加剧了社会交通压力,引发广泛争议。
  D.非遗展演能激活年的记忆,既是视觉、听觉等多感官体验营造的结果,也是历史文化与当代情感共鸣的体现。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材料一通过对比南京政府与中国共产党对春节的不同政策,突显了革命化改造的成功。
  B.材料二借助形象化表达和具象化的描述,以画面感唤醒读者对年俗的记忆,生动形象。
  C.材料一在阐述春节非遗项目传承时,更强调学界的理论贡献,忽视了民众的关键意义。
  D.材料一按阶段梳理春节的发展历程;材料二分层次论述非遗展演增强年味的核心因素。
  4.两则材料都属于新闻通讯,具有真实性、文学性及评论性等特点,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4 分)
  ▲                                 
  5.萧放指出“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应主动积极地进行传承与建设”。请结合材料,谈谈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建设春节文化。(6 分)
  ▲                                 
  (二)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6~9 题。
  麦子喊了我一声
  杜永利
  (1)为了一场关于丰收的摄影展,我和几位同事已经追寻六月的热风,在豫北平原穿梭了好一阵子。
  (2)此前,我们在太行山南麓拍摄梯田,苍翠与金黄,简单的两种颜料被大自然与人类调配出万种风情。我们在麦田抓拍呼啸而过的高铁,动与静,古老的农业与现代的工业在镜头里相逢,毫无违和之感。我们像在大地上捕捉灵感的诗人,用“麦都”“祖国”“天下粮仓”等大词给作品命名。我们借助无人机居高临下的视角,给身处城市的人们,描画出人间六月的壮美画卷,并从他们长久驻足与泪湿双目的反应中,一次次确认我们是美的缔造者。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