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190字。
2024-2025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艺借短视频之力提升传播效果,已经是常规操作。短视频作为数字时代的一种“信息装置”,将影视剧等各类文艺形式导入平台的链接系统和数据库结构中,利用庞大的用户流量和算法机制精准分发,高频输出。与此同时,平台或商业公司也逐渐把短视频的制作模式、审美趣味、商业思维等融入其他艺术形式,或直接打造微短剧、微综艺等“微”文艺形式。当传播开始转向互联网,短视频成为主要的媒介形式,当下文艺生态的“短视频化”现象也变得更为突出。
短则数秒、长不过几分钟的短视频,摸索出一系列易于模仿复制的叙事和视听套路,例如以反转凸显叙事戏剧性,以“爆点”直达情绪高潮等。
短视频的巨量传播非常依赖于重复和复制。平台的内容生产,拥有庞大的数据资源,以数字技术为底层逻辑,同时形成了一套有效的规模化生产机制。如此一来,平台有流量、技术等保障机制,通过捕捉热度话题、设置标签等操作引导用户制作、转发短视频,内容的重复和形式的类型化渐渐显现。尽管用户个体千差万别的身份背景、审美趣味、知识经验等赋予具体的短视频内容以差异性,但短视频内容生产终归是重复大于创造。
比如说,“短视频化”的电影或者剧集,几乎是以“断章取义”的粗暴方式把文艺作品素材化,使之从原来的媒介文本和意义中剥离,各色人物都成了千孔一面的代号“男的叫小帅”“女的叫小美”。“短视频化”的那一刻,电影不再是电影,电影片段或解说只是信息媒介,传播和流量成为根本目的。刷完解说的短视频用户,不一定会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再去观看电影,短视频和文艺作品之间依旧是有隔阂的,分裂的。
短视频压缩的叙事、高度提纯的情绪,几乎没有复杂的话语方式,以直接、易感、即时等方式直击用户快感,形成了意义浅显、意图明确的传播特征。短视频的重复和复制,反过来又加剧了文艺生产的浅显化、碎片化和同质化。德国批评家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提出,重复意味着艺术“光晕”的凋谢、艺术独创与本真性的缺失。由此,短视频内容的过度重复和复制一直为人们所诟病。
短视频难于复现凝视、联想等传统的审美体验,“短视频化”的文艺无法激发艺术想象和理性思考。当艺术传播转向互联网平台,所有艺术都需要一张短视频面孔的通行证,甚至遮蔽或取代了原初的、完整的艺术,文艺的“短视频化”危机已经显现。传统艺术试图通过崇高体验,以更大的力量唤起人类自身的理性自觉。在传统的叙事中,尽管每一个故事屈从于宏大叙事,但作者依然能发挥主动性,对叙事有一定的独立自主的权力,并由此保持理性思考和反思。但是在数字海洋的算法黑洞中,用户甚至丧失了叙事中想象的自由。
(摘编自赵丽瑾《谨防文艺生态“短视频化”》)
材料二:
微短剧是怎样做到让我们“失魂落魄”的?这与微短剧深刻实践“短叙事”高度相关。那么,到底什么是“短叙事”?简而言之:“短叙事”就是对人类不连续的、高能量行动的模仿。“不连续”指的是叙事的演进形态,“高能量”指的是叙事的能量强度。
一个完整的叙事,要满足“开端-过渡-高潮-结局”四个基本环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短视频是数字时代的一种“信息装置”,是互联网传播的主要媒介形式,文艺可以借助短视频来提升自身的传播效果。
B. 短视频平台拥有庞大的数据资源和规模化的生产机制,这可能引导审美趣味不同的平台用户制作出内容雷同的短视频。
C. 与完整的叙事不同,“短叙事”删除了引起质变的“量变过程”,只留下高能量的“质变点”,呈现出大起大落的折线形态。
D. 只有“短叙事”才能适应“点状时间”时代,因为它能以最快速度抓住受众,在通勤的地铁中、上班的间隙里收割其时间。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短视频化”的文艺作品作为信息媒介,未必能吸引看完短视频的人再去看完整的文艺作品。
B. 本雅明直接点明当下文艺生态“短视频化”所显现出的危机,材料一作者借此引起读者重视。
C. 材料二将叙事比作拉弓,意在说明“短叙事”放弃了“过渡”环节,就会导致叙事张力 消失。
D. 有些微短剧呈现为白日梦式的传奇,这与其跳跃的、反常识的、反逻辑的叙事形态密不可分。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小学生秦朗在巴黎丢失寒假作业”的短视频冲上热搜后,经历了媒体的跟踪报道、警方的调查取证,最终反转,被确认为剧本摆拍。
B. 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以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小玉壶逃出大英博物馆后,偶遇在海外工作的中国记者并在他的帮助下回家的故事。
C. 某短视频平台上,充斥着大量瘦身教程,基本都是放出“以前的我VS现在的我”的对比,再配上“每天10分钟,教你快速瘦身”的文案。
D. 对于炫富短视频,有的人只是出于好奇“看个乐呵”,而有一部分人则信以为真,被所谓的“富人生活”所吸引,甚至开始崇拜。
4. 材料二第一段先后使用了两个设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 当下,很多人都有一种感觉,虽然刷短视频时无法自拔,但是刷完就很无聊空虚,为什么会这样?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
【解析】
【导语】材料一探讨了文艺“短视频化”带来的问题,包括重复性、浅显化以及对艺术原创性的破坏;材料二分析了“短叙事”如何通过高能量刺激和删减过渡来迅速抓住用户,强调其对情感与逻辑的弱化。两则材料共同揭示了短视频和短叙事的快速传播和消费对艺术体验的负面影响,同时引发了对文艺内容和审美价值可能受损的深思。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只有‘短叙事’才能适应‘点状时间’时代”错误,说法绝对,根据材料二第三段“‘短叙事’必须牺牲叙事的连续性……收割掉受众那些珍贵的、散落的休闲时间
(二)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
朱光潜
在当代画家中,我认识丰子恺先生最早,也最清楚。说起来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候他和我都在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教书。他在湖边盖了一座极简单而亦极整洁的平屋。同事夏丐尊、朱佩弦、刘薰宇诸人和我都和子恺是吃酒谈天的朋友,常在一块聚会。酒后见真情,诸人各有胜概,我最喜欢子恺那一副面红耳热、雍容恬静、一团和气的风度。后来我们都离开白马湖,在上海同办立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