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840字。
湖北省荆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的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唯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摘编自朱光潜《咬文嚼字》,有删改)
材料二:
热衷于到处套用网络流行语,也很容易简化思维活动,采用“贴标签”的方式去和对象打交道。仔细辨析的话,就可以发现标签的类型就那么几组,只不过是换了一个热点事件就换一个新表达,比如“996”“打工人”等流行的时间不同,但都表达了一个核心意思,并没有太多观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光潜分析“推敲”的典故,并未否定“敲”字的合理性,而是表明文字选择须与全诗意境调和,体现了“咬文嚼字”对思想情感的调整。
B.朱光潜批判的“套板反应”与徐默凡分析的“标签化”流行语,前者侧重谈文学创作中对陈词滥调的惯性依赖,后者侧重日常交际中简单分类的认知模式。
C.“套板反应”,本质上是思维惰性,会导致思想情感与语言表达的双重平庸化,与韩愈“唯陈言之务去”的创作主张相悖,会扼杀文艺创造力。
D.两则材料均强调语言与思维的紧密关联,朱光潜主张通过“咬文嚼字”实现思想情感的精准表达,徐默凡则认为流行语的快速传播必然导致语言粗鄙化和思考浅层化。
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以“推敲”为例,对比“推”“敲”的冷寂与热闹,论证文字改动会引发意境变化,与《劝学》中比喻论证手法一致。
B.材料二用“996”“打工人”等流行语举例,证明网络语言暴力源于思维简化,与《师说》中“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结构相同。
C.两则材料论证思路有差异:材料一先立观点再以案例加以论证,材料二从语言现象出发,再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确立观点。
D.材料一结尾引用韩愈名言,属于引用论证;材料二“贴标签”的论述,属于类比论证,二者均服务于文章的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朱光潜指出,文学创作中文字是 ,“推敲”的本质是对意境的反复琢磨——“推”字传递孤僧冷寂自在的心境,“敲”字则暗示人际往来的温热情趣。但若一味依赖“柳腰桃面”“春花秋月”等套语滥调,就会陷入“套板反应”,使 。徐默凡进一步提醒,网络流行语的“标签化”使用,看似便捷的表达,实则会 ,让我们失去对事物复杂性的感知能力。
4.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有人建议将之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分析这样改动的理由。
5.校园文学社将举行“语言与写作”的研讨活动,邀请你在会上发言。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文中的观点对高中生写作有何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当归,当归(节选)
绿窗
1
远志别名小草,柔弱纤细而抱负深远。《本草纲目》说:此草服之能益智强志。人在草木之间,日日吸纳精气,自然避开污浊,心生清气,做得好汉。
①太爷,您决定学医,也就修改了家族命运史,后辈的思维、志向、远方,都不太会偏离医学殿堂,心怀神圣。
步行时代,偏僻山沟里的太爷要照顾一堆孩子着实不易,仍旧买《神农本草》《黄帝针灸》《素女脉诀》等书,唐代经学家孔颖达以为:“若不习此三世之书,不得服食其药。”太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