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试卷 / 八年级下册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7/24 10:35:4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0950字。

  北京市昌平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5.6
  本试卷共8页,五道大题,26个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
  一、基础•运用(共13分)
  学校开展“守护文化根脉,传承非遗薪火”宣传活动,你所在的班级负责宣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风筝,现已完成宣传手册文字内容的整理。请你根据同学们的意见完善。
  第一部分  起源发展
  风筝历史悠久,可追溯至东周春秋时期。早期,人们模仿鹰类猛禽的形状制作风筝,初用木制,后用竹制,直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坊间开始以纸做风筝,“纸鸢”应运而生。起初,纸鸢多用来侦察敌情、传递情报、测量距离等。随着造纸业发展,纸鸢逐渐成为娱乐工具。后来,人们发现在纸鸢竹骨上系丝弦,丝弦随风振动会发出古筝似的声响,“风筝”由此得名。时至今日,风筝不仅是休闲娱乐的玩具,也是艺术创作对象、竞技比赛项目,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着独特的民俗风采。
  1. 同学们请你确认文段中加点字 字形或读音。根据词义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表达的是“寻求历史根源,探索事物由来”的意思,所以“追溯”一词中有错字。
  B. 因为表达的是“随着某种形势而产生”的意思,所以“应运而生”中“应”读作“yìng”。
  C. 因为表达的是“为弄清敌情、地形等有关作战情况而进行活动”的意思,所以“侦察”一词中有错字。
  D. 因为用在了名词后,表达的是“跟某种事物或情况相似”的意思,所以“似的”中“似”读作“sì”。
  第二部分  指尖四艺
  每一只风筝都藏着“扎、糊、绘、放”四艺的奥秘。“扎”即扎架子,师傅们选择坚韧竹片于炭火之上烘烤,使原本笔直的竹条如婀娜舞者般弯出精巧弧度,再将它们绑扎成稳固的骨架。骨架初成后,便进入“糊”的环节,师傅们小心翼翼地把轻薄宣纸或绢布贴于骨架之上,再将预留的边缘向内折叠,用浆糊固定成整齐的包边,风筝雏形便完成了。到了“绘”的阶段,师傅们的笔尖似灵动的蝴蝶,于素面之上翩翩起舞。笔画之间,花鸟鱼虫绘声绘色,灵禽异兽惟妙惟肖。而“放”不仅是对风筝制作的检验,更是对放飞者的考验。放飞者通过把握风力、风向与提线技巧等,让风筝舒展身躯扶摇而上,拥抱天际。这四艺,既是指尖的技艺传承,也是竹与纸、人与风共谱的天空乐章。
  2. 你检查了文段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情况。下面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心翼翼 B. 绘声绘色 C. 惟妙惟肖 D. 扶摇而上
  3. 文段介绍了风筝的四艺。其中有一艺在介绍时没有使用修辞手法,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扎 B. 糊 C. 绘 D. 放
  第三部分  形意交融
  风筝上的图案,绝非简单的装饰,______。人们画牡丹、蝴蝶,祈愿富贵吉祥;绣松鹤、仙桃,象征长寿安康;描石榴、孩童,寓意多子多福。不同地域的风筝,各具魅力【甲】南通风筝“板鹞”绘神话传说,融渔猎文化与民俗信仰【乙】潍坊风筝以巨型蜈蚣为图案,显齐鲁豪迈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