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6470字。
福建省厦门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阅读(78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人类学自从传到中国,就呈现某种程度的学科交叉融合状态。20世纪前半期,中国学界常将民族学与人类学视为内涵相同的概念。(甲)凌纯声说“民族学研究的对象为文化,故又称‘人类学’”。当时社会学与人类学在大学的学科设置上严重交叉,费孝通也说“在我身上,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一直分不清”,这客观反映了中国人类学发展初期的混沌状况。
学科交叉使人类学的学科疆域逐渐宽广,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分支,如历史人类学、医学人类学、文学人类学、饮食人类学等。而这也使学科边界越来越模糊,存在异化的潜在危险。人类学家罗德尼•尼达姆指出“当前形式的人类学将经历一种彩虹般的变形”,这绝非危言耸听。以植物嫁接为例,以梨嫁接苹果产生梨苹果,以苹果嫁接梨产生苹果梨,亲本决定植物的基本性状。学科交叉融合也一样,不管如何吸纳别的学科质性,其亲本都应该是人类学。
人类学这一学科现状导致了人类学学者的认同困境。由于目前国内设置人类学系的高校不多,一些人类学学者被分配到历史系工作,研究时选择了历史学和人类学相结合的方法。然而,貌似“正宗”的史学同仁不怎么认同他们用人类学“田野”方法调查出的本属史学范畴的研究成果,而人类学界对他们在研究中用了太多历史文献的做法也未必首肯,致使他们进退失据。这种状况的出现当然不一定是因为这些学者的跨界研究出了问题,而可能是目前人类学的学科生态尚难适应他们在研究中对人类学与历史学学科元素的双重吸纳。但即便如此,人类学的“异化”仍隐约可见,因而中国人类学应该回归本体。
传统人类学学者往往习惯以原始部落为研究对象,中国境内有无或有多少原始部落应是首先需要正视的问题。乔治•彼得•穆达克的著作《我们当代的原始民族》,每章写一个原始民族,却没有收录中国的少数族群。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境内没有原始部落,像鄂伦春人等,当其被发现时,文明发展近乎原始,但类似的族群在中国境内数量较少,而且是否够得上是独立的民族也存在争议。将用于原始族群研究的人类学理论及方法,用来研究中国的少数民族究竟是否适合?换言之,如果人类学学者囿于传统,在中国原始部落如此稀少的情况下,其用武之地究竟何在?
一些中国人类学学者主张“人类学本土化”,提倡发掘中国自身的人类学资源。上世纪30年代起,中国人类学学者将主要精力用于境内并非“原始”的少数民族的研究。(乙)费孝通在“云南三村”的研究,在我看来就不是针对原始民族的人类学研究,体现了与传统人类学的区别。因为“人类”是一个内涵看似固定实则变动不居的概念,人类学怎么能够画地为牢呢?当然,这种寻求学术“入乡随俗”的努力不应该以“化”掉人类学的基本特征为代价。实践本土化主张,要警惕“淮南之桔变为枳”即失去人类学基本质性的危险。
此外,人类学如何与国际接轨也值得注意。西方人类学学者曾远赴中国研究少数民族的文化,那么,中国学者是不是也应逆向行走。到境外去做研究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摘编自杨天宏《人类学对历史学的方法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科交叉融合不仅使中国人类学的学科疆域逐渐宽广,而且使学科边界越来越模糊,进而异化出五花八门的分支。
B.“彩虹般的变形”一词,反映出罗德尼、尼达姆对人类学发展前景的忧虑。对于尼达姆的说法,作者是持赞同态度的。
C.部分人类学学者采用田野调查与文献研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不过他们的研究成果很难得到学界的认可。
D.考虑到中国境内原始部落稀少的状况,因此,中国人类学应勇于突破传统,另辟蹊径,发掘新的研究资源。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内的人类学研究之所以出现认同困境,是因为当前学界固守门户之见,因循守旧,不务创新。
B.随着对“人类”概念的认知深化,中国学者有必要推翻并取代西方传统人类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C.中国学者“逆向行走”赴他国开展人类学研究,能够有效避免中国人类学出现“淮桔化枳”的风险。
D.有学者担忧比较文学在跨学科研究中会丧失学科独立性,这与本文关于人类学的思考有相通之处。
3.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多处援引与人类学相关的中外典型论据,反映了作者的学术视野和求证精神。
B.文章详细列举人类学的许多分支,旨在展示其多元互动、欣欣向荣的研究现状。
C.文章用“入乡随俗”一词来概述人类学的本土化实践,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D.本文论述颇具思辨色彩,既肯定学科交叉融合的积极性,也指出可能面临的困境。
4.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论述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其语境进行分析。
(二)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航天,探索永无止境
2025年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主题是“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这彰显了中国航天在探月与深空探测领域的雄心。“明月”象征着我国已取得卓越成就的探月工程,以及正在实施的载人月球探测工程。“星河”则代表了对更遥远的太阳系天体进行探测,同时对空间引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