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24-2025学年度下期期末高一年级调研考试高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210字。
2024-2025学年度下期期末高一年级调研考试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贴条形码区”。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小说来说,“细节”不仅塑造栩栩如生的虚构世界,且保证对世界的真实性理解,强化作品与世界的联系。细节以具体写抽象,以琐细经验写精神形状。它弥散在小说中,附着于人物、情节、场景等作品的组成部分,能够引发悬念,深化主题,真实再现生活逻辑,并以高度浓缩的艺术虚构,获得神祇般的叙述魅力。
明晰的细节和混沌的细节,同时存在于伟大的小说作品中。明晰性细节是小说的关键处,作者的意图在于准确与读者共振,传达主题,产生现实影响。鲁迅《药》里在烈士坟头出现的花圈使读者深入思考小说主题。混沌性细节,则由世界复杂性所致,水银泻地,散漫四溢,读者浸润其中而不觉。《水浒》里张顺眼中油晃晃的厨刀,武松血溅鸳鸯楼后踩瘪带走的银酒器,细节与主题无深刻关联,将读者带入“混沌”世界。真实世界里,有清晰的东西,也有“无法言说”的东西。好的细节,将真实性发挥到“栩栩如生”的地步,也让人触摸到现实“不可言说”的部分,理解人类生存的复杂性。
当然,无论是明晰性细节还是混沌性细节,都不仅是技巧问题,而且是鲜活的生活体验经过提炼,在人物和主题逻辑范围内自然结晶的“宝石”。细节能力,考验着作家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以及提炼艺术凝视点的准确性。这关乎作家的艺术态度,也反映作家与现实如血肉般的联系。在恩格斯看来,现实主义有两条衡量标准,其一是“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其二是“细节真实”。他将细节放置在典型论的平等地位,由此可见细节与现实主义艺术的关系。进而言之,一切优秀小说形态,都包含现实性因素,也都离不开细节建构能力。
然而,在现代小说中大放异彩的细节写作能力,却在当下中国小说创作之中,遭遇了危机。一个中短篇读下来,故事有点印象,但过目不忘的细节几乎没有,表象的背后,则是细节写作能力的退化。
具体而言,有两种创作倾向。一是以叙述代替描写,淡化情节与细节。叙述语言华丽精致,或绵密堆积,创造出整体氛围感,但缺乏清晰指向性与层次性,故事、人物和情节都较弱,细节更是匮乏,读后如观镜花水月,晦涩难明,小说只是零散思绪的集合。叙述对描写的侵蚀,在海明威、福克纳等现代作家那里,表现为扩大创作主体对时空和感官维度的介入,拓展叙事信息含量,增加叙事速度和密度。然而,这不等于放弃小说细节。相反,经典细节,往往成为复杂小说世界的“停顿点”,引发“有距离”的审美共鸣。比如,海明威《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中冻毙在雪山上的豹。二是盲目追求故事性和情节性。所谓故事性,常局限于都市情感生活与日常叙事,情节性则满足于反转的刺激与新奇怪异。对故事性和情节性的追求,容易忽视细节的重要作用,反而与真实生活日益隔阂。
新媒体时代对小说的冲击,导致纸媒经典标准遭到挑战,这可能是细节写作能力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今,艺术从凝视膜拜转向为浏览性展示,使得艺术更偏向于娱乐刺激。网络时代,人类感官能力开发,进一步削弱凝视艺术的膜拜力,将“展示”变为碎片化“虚拟”感受,丧失细节审美距离延宕感。正如美国学者迈克尔•海姆所说:“信息疯狂侵蚀了我们对于意义的容纳能力。我们逐渐习惯于抱住知识的碎片而丧失了对知识后面那智慧的感悟。”由此而言,纸媒经典的“细节至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的细节一般分散在对人物、情节、场景等的展现中,具有引发悬念、深化主题、真实再现生活的作用。
B. 作家细节写作能力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新媒体时代对小说的冲击,导致纸媒经典标准遭到挑战。
C. 部分现实题材网络小说,情节拼凑杂糅,读来如超长故事梗概,这与细节能力缺失有重要关系。
D. 新媒体时代,重建小说细节能力至关重要,这决定着“中国故事”的叙事魅力、民族文化的辨识度。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细节写作能力强,这说明作家与现实联系紧密,对生活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准确提炼艺术凝视点。
B. 对故事性和情节性的盲目追求,会使作家与真实生活日益隔阂,长此以往,作家会丧失细节写作能力。
C. 重建细节写作能力,追求“人的真实”,可使小说拥有持久魅力和现实影响力,更容易让读者与作品达成心灵契约。
D. 新媒体时代,网媒小说也应遵循“细节信任”的基本原则,用较强的细节写作能力来征服读者。
3. 根据原文,下列选项中的细节不具有明晰性细节特征的一项是( )
A. 《祝福》中,鲁四老爷案头上“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B.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
C.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
D. 《促织》中,“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4. 请结合文本给“混沌性细节”下定义。
5. 为筑牢中国未来小说的艺术根基,请结合文本从重建细节写作能力角度给文学创作者提出一些建议。
【解析】
【导语】本文以小说细节功能为核心,系统论述了其艺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从明晰/混沌双重视角剖析细节的叙事张力(如鲁迅花圈与武松银器的对比),延展至恩格斯现实主义理论,构建了细节美学的理论框架。针对新媒体时代细节能力衰退现象,尖锐指出“叙述侵蚀描写”“盲目追求故事性”两大症候,并创造性提出“细节信任”概念,强调虚拟与现实的血肉联系。最终将细节能力提升至民族文化辨识度高度,体现了批评家对文学本体的坚守与时代焦虑的深刻洞察。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一般分散在对人物、情节、场景等的展现中”错误,原文是“它弥散在小说中,附着于人物、情节、场景等作品的组成部分”,可见是“附着”不是“一般分散”。
B.“一个重要原因是新媒体时代对小说的冲击”错误,原文表述为“新媒体时代对小说的冲击,导致纸媒经典标准遭到挑战,这可能是细节写作能力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一词表明是推测,而选项删除“可能”,变为绝对化结论,不符合原文。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华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这年我十八岁,尽管走了一天,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
我奇怪自己走了一天竟只遇到一辆汽车。那时是中午,那时我刚刚想搭车,可那个司机看也没看我,在我眼前一闪就过去了。那时我还没有为旅店操心。接着我就兴致勃勃地继续走路,但心里却开始后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