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部分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0100字。
江西省宜春市部分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创作的媒介化是文学生产发生重要变化的驱动力量,使得创作活动可以实现跨媒介、跨产业链、跨时空的流转。新媒介与文学的“通力合作”,催生不同于平面媒介的叙事方式、书写方式和创作模式,也使得创作的内涵、创作的流程、作品的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多模态、跨类型、混合文体不断出现。同时,创作者的表达形式、写作模式变得更加灵活,随着媒介技术的更新换代而不断焕发新活力,加速了文学“出圈”,使作品能够更好地展现出时代的生活现场和情感氛围。在这个过程中,媒介化使得原有的文本类型、叙事方式、写作模式不断演变,新的创作方法和写作理念也随之诞生。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曾经提出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即作品、作者、世界和读者。今天我们不得不认真审视媒介现实:“四要素”是不是有必要升级到“五要素”,将“媒介”列入?媒介深刻影响了文学,媒介的变革和读者的阅读方式、审美方式,将反过来主导、推动着文学样态的变革。读者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对象,更是主动参与的创作主体。作品是开放的,也是流动的,如一个枢纽,用自身文学性去关联起社会性和时代性,与历史、现实和日常生活展开有效对话。新媒介时代,文学创作不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一个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过程。只有通过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充分激荡,文学才能重新激活自身的能动性,扩大边界,不断拓展生长空间。
媒介的全面介入,是当代文学生产新的风向。这不仅是一种文学图谱或者情感结构的变化,更是文学生态和文学观念的新变。比如,新媒介语境下,更多的普通人拿起纸笔,投入面向自我的民族志式写作,“写作人人可为”的理念得到更广泛的认可,他们的写作呈现出自传体、真诚性和真实性特征,提供了异质性的经验,风格质朴、清新,将门卫、快递员、外卖员、清洁工等群体纳入文学的视野,拉近了文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为整体文学生态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作家的姿态和形象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瑞士学者樊尚•考夫曼著有《“景观”文学:媒体对文学的影响》一书,书中指出:“当下的文学比其他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加需要去迎合景观效应。作为一名作家,如果他想要在文学界占有一席之地,他便需要抛头露面,在媒体面前证明自己是谁,承认自己的真实存在……”文学景观化是文学生产不断跨界、融合的结果,意味着文学的影响力超出了文学领域本身,而进入不同文化价值链、产业链和公共文化生活。小说《繁花》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得以“出圈”,固然是作家金宇澄和导演王家卫的相互成就,但短视频传播也发挥了极大的“破圈”效应,背后的一整套生产逻辑和传播逻辑都在改变着既有规则。借助景观化,文学资源可以不断转化为共同情感、创意体验和审美参与。
(摘编自叶祝弟《文学创作新气象:媒介参与和深度追求》)
材料二:
长期以来,作品、作者、世界和读者“四要素”已经成为人们理解“文学”的基本维度,任何偏颇都可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对文学的“误读”。譬如,模仿学说过度强调“世界”的客观性而忽视作者的主体性,结构主义过度强调“作品”的自足性而忽视外部世界的丰富性,接受美学过度强调“读者”的重要性而忽视作品价值的独立性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文学“出圈”主要依赖媒介技术的更新换代,与作品本身的文学性关联不大。
B.材料二认为,根据“四要素”论,模仿学说、结构主义、接受美学等理论对文学存在“误读”。
C.两则材料均认为新媒介对文学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创作者需要在创新与守成中寻求平衡。
D.材料一的文学“景观化”概念与材料二的“文学性”概念,二者均指向文学本质的核心特征。
2.下列对材料相关论述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聚焦“创作的媒介化”,探讨将媒介列为文学活动关键性要素的必要性,引导读者关注文学活动的时代变化,论证具有前沿性。
B.材料二论证严谨,如第二段用“诚然”一词过渡,先肯定新媒介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力,再用“但”字引出质疑与思考,使论述更具辩证性。
C.两则材料围绕同一议题提出不同观点,材料一凸显媒介对文学活动的时代变革力,材料二则多维度论证,坚守文学本质的稳定性。
D.在论证方法上,材料一以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繁花》为例,属于事实论证;材料二引用远古时代“结绳记事”“以木刻书”的记载,属于道理论证。
3.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世纪50年代,美国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提出“四要素”论。他认为,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素,几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论总会大体上对这四个要素加以区辨,使人一目了然。,即艺术品本身。由于作品是人为的产品,所以第二个共同要素便是生产者,即作家。同时,一般认为作品总会涉及、表现、反映某种客观状态或者与此有关的东西,所以这第三个要素可以用世界来表示。最后一个要素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读者。作品为他们而写,或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数字化时代的互动阅读更凸显了对文本意义的重构作用。这四个要素成为人们理解“文学”的,且不可偏颇。
4.两则材料中画横线处对相关学术理论的引用,分别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关于“媒介是否应作为文学活动第五要素”,你所在的班级展开了一场辩论赛,请你从正方、反方中任选一个立场,并根据材料内容列出理由要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查询
契诃夫
那天中午,地主沃尔德列夫,一个高大壮实、留着短发、眼睛凸出的男子,脱掉大衣,拿绸手绢擦一阵额头,胆怯地走进衙门里。那儿满是用钢笔写字的沙沙声。
“我想在这儿查询一点事情,不知该找谁?”他对看门人说。那人正从办公室深处走出来,手里托盘上面放着许多杯子。“我要在这儿打听一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