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6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7/22 17:17:1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0690字。

  四川省德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说明:
  1.本试卷共10页,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本试卷满分150分,150分钟完卷。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宋元明清时期是古文复兴、骈文退居次要地位的时期。唐代中期,一部分文人对当时仍流行的骈文的华词丽藻甚为不满,认为它们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没有起到积极作用,从而提倡先秦两汉时代的古文,主张“文以载道”。唐宋两代,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提倡古文,形成了浩大的声势,终于使古文改变了骈文在过去长时期统治文坛的局面。
  唐宋古文继承了先秦两汉古文的优良传统,其语言形式比较自由,冲破了骈文的种种束缚,增强了散文的表现力,从而在记叙、议论、抒情和写景等方面都产生了许多名篇佳作。苏轼曾称誉韩愈的作品“文起八代之衰”(《潮州韩文公庙碑》),就是说韩愈的古文改变了八代骈文文风绮靡、气骨衰弱的局面。这里必须指出,唐宋古文家固然反对骈文,但对过去骈文中的不少文学因素也有所吸收和借鉴。魏晋南北朝散文长于抒情写景,开辟了散文题材的新领域,唐宋古文在这方面即加以继承和发展。唐宋古文中有一类称为“赠序”的文章,如韩愈的《送董邵南序》,着重表现和朋友分手时的离别之情,往往写得淋漓酣畅,感人至深。又如宋代古文中的一些杂记,像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放鹤亭记》《石钟山记》等,也吸取了魏晋南北朝骈文和散文的精髓,着重抒情写景,文采焕发。此外,对魏晋南北朝骈文在谋篇布局和精细的艺术表现技巧方面,唐宋古文也多所吸取。
  唐宋时代,辞赋也出现了新面貌。唐宋古文家运用古文形式来写作辞赋,语言形式比较自由流动,产生了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等著名篇章。研究者把唐宋以来这类自由流动的赋叫文赋。此外,唐代还有一种律赋用于科举考试,律赋运用格律严密的骈体文写法,故有此名,律赋形式过于拘束,表现力大受限制,缺乏佳作。
  元代时间短促,散文成就不突出,而明清文学流派纷呈。
  明代古文家颇多,前后七子主张“文必秦汉”导致文风艰涩拟古;唐宋派归有光取法唐宋古文,文风以平易见长;公安派标举“性灵说”,竟陵派追求幽峭风格,张岱《陶庵梦忆》等明朝晚期小品以闲适的笔调展现文人雅趣。
  清代初期,以方苞、姚鼐为首的桐城派,沿袭明代唐宋派的轨迹,重视取法《史记》、唐宋八大家之文,强调文风雅洁,气格比较狭小。稍后出现的阳湖派、湘乡派都受桐城派的影响,但取径较宽,文风较为雄健。至鸦片战争前夕,龚自珍、魏源等文章内容多关心现实,成为近代散文的前驱。龚自珍的散文奇崛而富有特色。到清末民初,梁启超提倡流畅奔放的新文体,打破了传统古文的格局,使散文文风起了很大变化,他在中国文言散文史的末页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总的来说,唐宋明清时期,古文占主导地位,但骈文仍继续流行,只是势力较为削弱。唐代科举制度规定,士人应试写作的诗、赋、文都用骈体,政治界、社会上不少实用性文章,也运用骈体或多参骈句。唐代骈文名家、名篇产生不少,王勃的《滕王阁序》,便是其例。宋代科举考试改用散体文,欧阳修、苏轼等一些古文名家,又大力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从此散体文盛行,取代了过去骈体文的主导地位。唐中期到宋代的不少骈文词语比较清澄,不尚华丽,句调也较为疏朗,形成了骈文的新风貌。清代中后期,骈文复兴,名家辈出,阮元、阮氏著《文言说》等文,声称只讲求对偶、辞藻、声韵之类的骈体文,才是文章正宗。
  纵观千年文变,文体革新在继承中得以突破,古文与骈文在对抗与交融中推动中国散文的发展:古文侧重思想表达与形式自由,骈文讲究声律对偶与辞藻经营,二者互补共生,共同构建起中国散文“文质彬彬”的美学传统。
  (摘编自王运熙《中国古代散文鸟瞰》)
  材料二:
  历经千年凝练,古代散文形成了以《文选》骈俪传统与桐城派古文为典范的书写体系,其精微雅致的表达方式承载着深厚的文学积淀。然而随着社会语境的变迁,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代中期的文人对骈文的华词丽藻甚为不满,视其无益于国计民生,从而提倡先秦两汉时代的古文。
  B. 宋代士人参加科考改用散体文应试写作,这是因为宋代散体文的盛行,取代了过去骈体文的主导地位。
  C. 五四时期,在新文学运动的一些参与者看来,桐城派主张严格规范文体的理念阻碍了情感的自由表达。
  D. 新文学运动否定《文选》的骈文传统,主要源于其骈四俪六的形式无法承载现代社会的复杂思想表达。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说“文起八代之衰”,意在赞美韩愈古文改变了八代骈文文风绮靡、气骨衰弱的局面,批判魏晋骈文完全脱离现实。
  B. 唐宋古文不仅继承了先秦两汉古文的优良传统,还吸取了魏晋南北朝骈文和散文在抒情写景、谋篇布局等方面的精髓。
  C. 材料二提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口号 背景是:五四时期,主张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人士否定传统文言文的价值。
  D. 我们应当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冷静全面地来对待诸如古代散文作品等文化遗产,取其精华,使之为当代社会建设服务。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从正面来支撑“文体革新需在继承中突破”观点的是(   )
  A. 唐代用于科举考试的律赋因格律要求严苛,形式过于拘束,表现力大受限制而缺乏佳作。
  B. 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文赋,用古文的形式写就,融合骈散句式,语言形式自由流动。
  C.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借一轩而记三代,使用白描手法抒写亲情,文章风格质朴平易。
  D. 清代桐城派方苞等人强调文风雅洁,强调取法《史记》、唐宋八大家等而导致文风狭小。
  4. 请结合原文内容,简要梳理材料一的写作思路。
  5. 唐代古文运动与五四新文学运动对传统散文的革新策略有何本质差异?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从继承方式与批判对象两个角度加以分析。
  【解析】
  【导语】这篇材料以双文本形式呈现了中国散文发展史的两大关键转型:材料一系统梳理了唐宋至明清古文与骈文的对抗融合,突出“文质彬彬”的美学传承;材料二聚焦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对文言传统的革新,展现现代转型的激进姿态。两则材料形成古今对话,共同揭示了文学发展“破立相生”的规律,对理解中国文学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具有启示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唐代中期的文人对骈文的华词丽藻甚为不满,视其无益于国计民生”错误。材料一指出“唐代中期,一部分文人对当时仍流行的骈文的华词丽藻甚为不满”,选项中“唐代中期的文人”扩大范围;且“视其无益于国计民生”表述绝对,原文仅说“没有起到积极作用”。
  B.“宋代士人参加科考改用散体文应试写作,这是因为宋代散体文的盛行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鸡鸭名家(节选)
  汪曾祺
  ①余老五是余大房炕房的师傅。他虽也姓余,炕房可不是他开的,虽然他是这个炕房里顶重要的一个人。余大房离我们家还很有一段路。地名大淖,已经是附郭的最外一圈。大淖是一片大水,由此可至东北各乡及下河诸县。水边有人家处亦称大淖。这是个很动人的地方,风景人物皆有佳胜处。在这里出入的,多是戴瓦块毡帽系鱼裙的朋友。乘小船往北顺流而下,可以在垂杨柳、脆皮榆、茅棚、瓦屋之间,高爽地段,看到一座比较整齐的房子,两旁八字粉墙,几个黑漆大字,鲜明醒目;夏天门外多用芦席搭一凉棚,绿缸里渍着凉茶,任人取用;冬天照例有卖花生薄脆的孩子在门口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