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6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7/17 9:41:1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6570字。

  北京市丰台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不少汉服爱好者将汉服理解为汉族人的传统服饰,有些相关研究者也执类似观点。这显然是不够严谨的。按照史学界的标准,所谓“汉服”应该称为“华夏民族的传统服饰”。《诗经》中说“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这里“汉”指天河,即银河。汉代建国时以“汉”作为国号,华夏民族也因此被称为汉族。而区别汉族与否,并非依据血缘,而是依据文化,这个判断标准是从春秋时期就确定了的。凡遵循华夏族的礼仪、价值观的群体,就被认为是汉族。汉族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民族融合,因而只能从文化特性而非血统上来辨别。在朝代更迭过程中,汉服不断吸收外来元素,形成了丰富的样式和风格。所以汉服也并非单纯的汉族人服饰,而是兼容并蓄的服饰大系统。
  服饰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老子》将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视为一种理想状态。而从儒家角度看,服饰有着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遵守礼仪,维护社会等级秩序是儒家的核心内容。如《周礼》设计了一套理想化的政治制度,规定了官员掌管的礼仪权限和与之配套的服饰。后世则以此为蓝本不断强化服饰的等级特征,从款式、纹饰、材质等诸多方面规定了服饰的使用规则。如果出现低级人员穿高等级服饰的僭越现象,就意味着挑战社会秩序,会导致严重后果。历朝历代都将服饰制度建设作为重要的政治大事来抓,只要改朝换代就一定会“易服色、别衣服”,并不断加强服饰管理,以强化国家统治。
  从周代开始,汉服就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系统,按照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服饰,逐渐形成了祭服、朝服、公服、常服、宴服等体系,并依据不同礼仪场合使用服饰。《礼记??少仪》说“衣服在躬而不知其名,为罔”,意思是说:若衣服穿在身上却不知其名称与礼制含义,便是一种无知。这与《礼记》中重视“正名”和礼法细节的思想一致。
  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浸润在服饰制度中,将人事与天事对应,将服饰色彩与五行、时令等对应,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即“服色制度”。这种以色彩为媒介,通过象征符号构建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秩序,体现了古人“观天象以授人事”的宇宙观,将抽象哲学(阴阳五行)、政治制度、日常生活凝练于色彩符号中,成为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基因之一。
  如今,在复兴传统文化的浪潮带动下,汉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汉服市场也持续升温。2023年市场规模已超130亿元,预计2027年将突破240亿元,日常化改良汉服(如马面裙、合领袄等)成为爆款单品,穿着场景从传统节日扩展至通勤、旅游等日常场景,并催生租赁、写真、妆造等周边产业及新职业。文化自信的提升推动汉服“破圈”,社交媒体话题播放量超千亿次,同时国际化趋势显著,不少中国留学生身着汉服活跃在国际舞台上,成为跨文化传播的载体。
  (取材于曹喆、殷泽浩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传统汉服的等级制度和繁琐礼仪在当代逐渐被弱化,更多人关注的是其美学价值和仪式感。汉服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其核心是传递“华夏衣冠”的文化自信。比如汉服爱好者互称“同袍”,源自《诗经》的“与子同袍”,体现了文化身份认同。
  现代汉服通过节日庆典和日常穿着,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方式。同时,现代汉服时尚更注重实用性和当代审美,例如“新中式”风格融合传统元素(如马面裙、刺绣)与现代剪裁,推出通勤汉元素服饰,适应快节奏生活需求。部分品牌通过简化形制、使用轻便面料,降低穿着门槛,使汉服从“仪式服装”变为“日常穿搭”。
  汉服产业与文化创意、游戏影视等领域的结合,推动了传统服饰的现代化传播。例如,《逆水寒》游戏与宋制汉服的联动,以及《年锦》节目对复原服饰的舞台呈现,均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汉服。同时,产业链的数字化和国际化也加速了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
  汉服热潮折射出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发现与认同。调查显示,94%的消费者愿为国风设计支
  (取材于李有军、邱凤莲等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研究者大多将汉服解释为汉族人的传统服饰。
  B. 汉服的发展体现了中华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
  C. 传统汉服是与传统礼制及思想相配合的系统。
  D. 马面裙所代表的改良汉服突破了场景的限制。
  2. 根据材料一,下列没有体现古代服饰制度政治目的一项是(3分)
  A. 巩固国家统治               B. 维护等级秩序
  C. 加强礼仪规范               D. 体现“天人合一”
  3. 材料二提到,在现代汉服发展中存在争议,以下符合传统派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主张完全复原古代形制和细节,体现服制时代特征。
  B. 支持“守正创新”,在核心形制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
  C. 坚持保留传统汉服的文化内涵,反对过度简化和混搭。
  D. 主张将汉服从“文化复兴符号”转变为“时尚消费品”。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与汉服的文化传播无关的一项是(3分)
  A. 古代改朝换代时“易服色、别衣服”。
  B. 留学生身着汉服参与海外文化活动。
  C. 《逆水寒》游戏与宋制汉服的联动推广。
  D. 山东曹县借助汉服产业链实现经济转型。
  5.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现代汉服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其面临的挑战。(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材料一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病,不幸卒于大命,将奚以告寡人?”管仲曰:“微君言,臣故将谒之。愿君去竖刁,除易牙,远卫公子开方。易牙为君王味,君主惟人肉未尝,易牙蒸其首子而进之。夫人情莫不爱其子,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君妒而好内,竖刁自宫以治内。人情莫不爱其身,身且不爱,安能爱君?开方事君十五年,齐、卫之间不容数日行,弃其母久官不归。其母不爱,安能爱君?臣闻之,矜伪不长,盖虚不久。愿君去此三子者也。”管仲卒死,而桓公弗行。及桓公死,虫出尸不葬。
  ——《韩非子??难一》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