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6题,约22300字。
北京市东城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元代杂剧《西厢记•长亭送别》,通过文人化的艺术建构,将离别之情升华为兼具文学深度与美学品格的诗意表达,成为中国戏曲“雅”特质的生动注脚。
《长亭送别》的艺术魅力,首在以诗化语言重构自然景物,赋予其文人式的情感隐喻。王实甫笔下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端正好》),化用范仲淹《苏幕遮》的秋景意境,将文人化用典提升文化厚度,却绝非简单摹写自然,而是通过文人特有的诗意想象,将枫林红叶幻化为“离人泪”的具象载体——“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以拟人化手法,打破自然规律的桎梏,让秋霜红叶承载起离人悲怆的心理投射。这种“以景写情”的写意手法,是戏曲意象“主观心境视觉化”的典型表现,使自然景物超越物理存在,成为文人情感与审美理想的外显符号。
戏曲唱词文人审美下的诗意语言,则进一步夯实了“雅” 的品格。崔莺莺“晓来谁染霜林醉”的诘问,以“无理而妙”的修辞策略,将物理现象与心理情感强行勾连,语言凝练而意蕴丰美;“柳丝长玉骢难系”(《滚绣球》)则以通感手法,将视觉上的柳丝绵长与心理上的离愁难舍交织、使民间“折柳送别”的习俗升华为富有张力的上文学意象。这种熔铸诗词精华与民间口语于一炉的语言风格,既保留了文人对典雅文学的追求,又赋予戏曲唱词以灵动的艺术感染力。
文人精神的深度介入,更让《长亭送别》超越了单纯的爱情叙事。崔莺莺对“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朝天子》)的鄙弃,借科举功名批判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暗合元代文人“以曲喻世”的创作传统。她更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快活三》)的直白宣言,将个体对爱情的坚守升华为对功名至上价值观的文人式反叛,使戏曲突破了儿女情长的局限,承载起文人对封建仕途文化的深刻反思。剧中“长亭”作为送别文化的符号,不仅定位了空间场景,更唤起“十里长亭霜满天”的历史联想,使个体离愁与人类共通的离别情感相联结。这种“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自觉,正是戏曲“雅”特质的深层内涵——在个人情感的抒写中,寄寓文人对社会、历史、人性的深刻思考。
(取材于叶长海、吴文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长亭送别》在展现文人雅趣的同时,亦深深植根于民间文化土壤,体现了中国古代戏曲“俗”的一面。
王实甫善于提炼市井语言,使唱词充满生活气息。崔莺莺唱“车儿、马儿,不由熬熬煎煎的气”(《叨叨令》),没有堆砌辞藻,只是把离别时面对车马的烦躁直白道来,这种用日常物象诉说愁绪的方式,让深闺小姐的离愁别绪瞬间有了烟火气——原来再高贵的小姐,离别时也会像寻常女子般抱怨路途的磨人。红娘的唱词更是市井语言的典范:“老夫人谎到天来大”(《赖婚》),一个“谎到天来大”俚语,活脱脱勾画出老夫人背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戏曲“以景写情”的手法使景物超越物理层面,成为民间情感的载体。
B.“柳丝长玉骢难系”用通感交织视觉与心理感受,升华民间送别习俗。
C.崔莺莺对“蜗角虚名”的鄙弃,直接表达出了元代文人对科举的批判。
D.借“离合”写“兴亡”是“雅”的内涵,寄寓文人对个人悲欢的思考。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莺莺“车儿、马儿”的唱词,用日常物象诉说愁绪,让离愁别绪充满烟火气。
B.红娘“谎到天来大”的俚语,契合市井语言习惯,勾勒出老夫人的虚伪形象。
C.崔莺莺“停妻再娶”的唱词,突破才子佳人戏的含蓄风格,直指元代婚姻现实。
D.剧中对民间伦理的观照,通过文人化抒情手法揭示元代社会妻离子散的现实。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实甫“碧云天,黄花地”以诗意想象赋予情感隐喻,体现戏曲“雅”的审美。
B.崔莺莺的叮嘱以市井语言传递出婚姻焦虑的俗趣,体现李渔“雅俗同欢”的观点。
C.“长亭”在材料一中承载文人历史联想,在材料二中勾连个体离愁与时代困境。
D.王实甫戏曲语言熔铸诗词与民间口语,既有文人的典雅又有生活气息与感染力。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赤壁赋》中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江景寄寓宇宙哲思,属文人审美主导的诗意表达。
B.鲁迅《祝福》中祥林嫂“我真傻,真的”的口语化自语,直抒丧子之痛,属市井情感的直白宣泄。
C.蒲松龄《促织》中“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的细节描写,以文人化的手法赋予了物象情感隐喻。
D.《红楼梦》中黛玉“花谢花飞花满天”葬花词与刘姥姥“食量大如牛”酒令,构成雅俗相映的艺术张力。
5.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赏析《窦娥冤。滚绣球》唱段是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戏曲唱词雅俗共赏性的。
【正宫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教战守策[1]
夫当今生民之患,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2]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卷甲而藏之为王者之盛节。数十年之后,甲兵钝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