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延庆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约10340字。
北京市延庆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开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
(取材于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
材料二
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曹雪芹曾通过薛宝钗之口表达了他对绘画创作的见解。但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作家,曹雪芹“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从而使其“不仅绘景、状物在妙合画理”,而且写人、叙事也往往“默运画学神髓,融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不时在《红楼梦》中留有空白。
《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
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滤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
(取材于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
1.下列对材料一中“不写之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写之写”因其采用曲折复义表达方式而产生了大量艺术空白点。
B.“不写之写”应从美学修辞学理解,而不能从考证或索隐角度理解。
C.“不写之写”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的感知认知,这对读和写都有一定难度。
D.所有作品中的空白、笔触不到之处以及阅读时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属于“不写之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写”让读者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随意想象,填补文本空白。
B.读者只能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对“不写”的内容进行单一解读。
C.“不写”给予读者想象空间,读者可以有依据地丰富文本内容。
D.因为“不写”文本变得毫无确定性,读者的理解也杂乱无章。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手法的一项是( )
A.第十三回,秦可卿的死讯传出来之后,身为公爹的贾珍“哭得泪人一般”;对丈夫贾蓉有何表现却未作交代。
B.第三十五回,傅家两个嬷嬷受差遣去看望挨打的宝玉时私下谈论他“连一点刚性也没有”,后文却再未提及。
C.第四十回,刘姥姥在宴会上逗笑,作者细致地描绘了众人失态大笑的场景,却未提及李纨和宝钗当时的反应。
D.第九十八回,黛玉焚稿断痴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声声呼喊着“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没了下文。
4.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运用“不写之写”和空白手法,作品就能够成为伟大的文学作品。
B.不同读者对《红楼梦》中“不写之写”的内容理解可能存在差异,但都具有合理性。
C.两则材料中“矛盾”制造空白的手法与“不写之写”的手法毫无关联。
D.作家在创作时,不必考虑“不写之写”和空白手法,只专注于具体内容的描写即可。
5.作者在小说中运用“不写之写”和设置空白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概括。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8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1题。(共20分)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故礼者,养也。刍豢稻粱,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第、几筵,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
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养体也;侧载翠芷[1],所以养鼻也;前有错衡[2],所以养目也;和鸾之声,步中《武》《象》,趋中《韶》《护》,所以养耳也;龙旗九旃[3]所以养信[4]也;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