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约9730字。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海洋资源,从狭义上说,是指与海水水体本身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从广义上说,是指蕴藏在海洋中人类可能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海洋生物、海洋矿物、海水化合物、海洋能以及海洋空间等。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海洋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由之路。
2025年2月,国家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海洋经济呈现强劲发展势头,海洋经济总量达到105438亿元,首次超过10万亿元的规模。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动海洋经济绿色转型,为海洋强国建设铺就高质量发展底色。一是制定政策助力海洋绿色能源开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和《“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积极推进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稳妥推进潮流能、波浪能等海洋能示范化开发。二是探索海洋产业发展新模式。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和社会资金向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集聚,海洋产业绿色低碳融合新业态不断涌现,逐步形成“海洋传统产业为主,海洋新兴产业为辅”的新格局。2023年以来,海洋盐差能利用、可再生能源驱动的海水淡化等致力于绿色能源开发的海洋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部分领域增速甚至高于主要传统海洋产业。由此可见,上述政策引导与产业模式创新等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
(取材于方梅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海洋高技术是指应用于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先进技术集合,主要包括海洋探测技术、海洋开发技术、海洋装备制造技术等。海洋高技术的应用推动了传统海洋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使我国海洋开发进入了快车道。
海底地震勘探是近年来快速兴起的海洋油气勘探技术,可大幅提升油气勘探开发精度。2023年7月,我国自主研发的海底地震勘探采集装备“海脉”在渤海海域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在高端海洋油气勘探技术上迈出关键一步。作业过程中,工作人员将成千上万个“海脉”有规律地布放在海床指定位置,形成一个覆盖在海床上的巨大信息采集网。每个“海脉”就像压在海底油藏“穴位”上的“听诊器”一样,用来接收来自海底地层反射的地震波信号,并以数据的形式存储下来。作业完成后将“海脉”收回,将其采集到的数据信息下载、分析处理,即可实现对地层的精准“号脉”。“海脉”采用高灵敏度检波器和超低噪音采集电路等技术,大幅提升了对微弱信号的检测能力,能够捕捉到万米地层相当于蚊子飞行声1/150大小的地震波信号。这标志着我国在海洋探测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我国在海洋开发技术和装备制造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长足发展。2023年9月,由广州海洋局牵头研发的20千瓦海洋漂浮式温差能发电装置在南海成功完成海试。这是我国首次在实际海况条件下实现温
(取材于蔡鹏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随着海洋开发力度的加大,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问题逐渐显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正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有序推进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是关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和海洋强国、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任务。
过去几年,为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我国陆续采取各项保护措施。2016年至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沿海城市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红树林保护修复等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大项目175个,带动全国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近1680公里、滨海湿地超过75万亩。我国正在以高水平
(取材于李海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一项是( )
A.海水提镁
B.海水晒盐
C.潮汐发电
D.淡水养殖
2.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海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
B.需置于海床指定位置。
C.可用于勘探海底油气。
D.能有效分析数据信息。
3.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已具备在海洋中利用温差能发电装置发电的能力。
B.“梦想”号是我国首艘具备11000米钻探能力的科考船。
C.智能化钻探系统能独立完成可燃冰资源的全流程开发。
D.升级改造后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已在开展科考工作。
4.根据上面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潮流能、波浪能等海洋能属于现代能源、可再生能源。
B.海洋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已使海洋传统产业走向萧条。
C.应用先进的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可推动海洋产业发展。
D.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包括近岸管理海域内、外两个部分。
5.地理学习小组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绘制了如图的思维导图,请你填写①—⑥处,帮他们补充
完整。要求简要概括。
二、本大题共2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天下之事,日至而无穷,而有以应之,莫不中理者,在乎善用其机。况乎争天下之利,处两军之交,不得其机以决之,则事亦随去矣。盖机之为物,不可以期待,不能以巧致者也。卒然而会,迅忽眇微;及其去之,疾不容瞬。先机而起,于机为妄赴;后机而发,于机为失应。夫机有待之百年而不至者,有居之一日而数至者。待之百年而无可乘之机,则吾未尝迟之而求于先发;居之一日而机数至,则吾未尝厌之而怠于必应。呜呼!人能知此,然后可与济天下之大业矣!
西晋自永嘉之乱,群胡四起而分中原,元帝[1]窜身南渡,收区区之江左以续宗祀。而群胡自相搏噬,骤兴骤灭。至于苻坚,并兼略尽,乃空国大举而图江南,遂及淝水百万之败。反未及国,而慕容亡燕之裔并起而乘之,与坚相持,其势俱惫。于斯时也,可谓千载一至之机也。晋人有能乘燕、秦相弊之余,因淝水克敌之势,选师择将而命二军,一军北收邺城以举燕、代,一军西趋咸阳而定关陇。据旧都之固,复七庙之坠,镇抚士民,以殄余党,则晋武之业一朝可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