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6月份)(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3690字。
湖北省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6月份)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建筑的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䎧做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木结构堪称一绝,珍贵异常,其特点可概括为三个关键词:斗拱、空间和屋架。
东大殿采用高等级的七铺作斗拱,这是全球现存唐代木建筑中的孤例。所谓铺作,是指构件逐层向上垒叠的构造方式。最底下的一层叫栌斗;上面垒叠的两层为杪,杪是树梢的意思;再上面两层叫下昂或者英昂,落英缤纷的“英”;然后耍头在第六层;衬方头在第七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建筑中的影壁或牌楼就如同文字上的横额或对子,建造者或作者的本意是用其来点缀装饰的,但它们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B. 东大殿的七铺作斗拱是现存木建筑中的孤例,其构造从栌斗到衬方头共有七层,比日本唐招提寺金堂的六铺作斗拱多出一层。
C. 唐代佛光寺东大殿、北宋少林初祖庵、清代太和殿,它们的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的搭配情况各不相同,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D. 梁思成认为东大殿内槽柱阑额上的华拱属于“虚伪”构件,因此,佛光寺东大殿并不符合他所主张的“结构理性主义”原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西方建筑的“五种典范”与中国建筑的“文法”都是各民族世代沿用的建筑法式,因此中西方建筑之间必然存在共通性。
B. 唐代时,佛光寺东大殿的门设在内槽柱位置,后世因拜佛方式的改变,需要更大的空间,所以将它外移至前檐柱位置。
C. 佛光寺东大殿原本也有廊子,这与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金堂非常相似,因此后世学者认为它们是不折不扣的“姊妹殿”。
D. 佛光寺东大殿屋架的斜叉手没有蜀柱,这一结构有别于梁思成以往考察过的从辽到明清的古建筑,他看到后异常惊喜。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材料一列举了中国建筑中的一些惯例做法,以此说明中国建筑有很多需要遵循的法式。
B. 材料二有序介绍了佛光寺东大殿七铺作斗拱的层次,展现了斗拱向上垒叠的构造方式。
C. 材料二用京剧术语形容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的搭配,彰显了不同艺术形式的相似性。
D. 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述,然后从三方面分述东大殿的木结构,最后总结。
4.中国建筑中的“1文法”指建筑沿用的惯例法式“词汇”指建筑的具体构件,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请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
5.梁思成认为建筑的“文法”具有灵活性、佛光寺东大殿是如何体现这一特征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小题。
通往滴水泉的路
李娟
最早的时候,通往滴水泉的路只有“乌斯曼小道”。乌斯曼是一百年前那个鼎鼎有名的阿勒泰土匪头子,一度被称为“哈萨克王”。
而更早的一些时候,在这片茫茫戈壁上,所有的道路都只沿其边缘远远绕过。①那些路断断续续地,虚弱地行进在群山褶皱之中,遥遥连接着阿尔泰群山的绿洲和南方的草原雪山。没有人能从这片荒原的腹心通过。没有水,没有草,马饥人渴,这是一块死亡之地。唯一知道水源的,只有那些奔跑在沙漠间的鹅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