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句衔接题的设置类型及解题思路教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考复习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2/25 13:39: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56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教学设想】
深入分析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语言连贯题,并引出规律,不仅能为学生做好此类题打开思路,而且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文表述能力乃至写作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时数】
1课时
  “语言运用的简明、连贯、得体”是高考对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语句衔接题”是近十几年高考年年都考又不断变化的一种题型。笔者试对近十几年高考试卷中的相关题目,逐题作一梳理、归类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复习对策。
【教学过程】
一.题型分析
高考“语句衔接题”一般从哪些角度来考查?又以怎样的题型出现?这是广大考生所关注的,请看下表:  近十几年高考试卷中的“语言衔接题”一览表
考查角度      试题类型               所属年份
内容上      一 陈述对象(话题或叙述角度)的同一 95 年/97年/00年京、皖
         二 句间顺序的合理          96年/98年
         三 句间关系的吻合          01年京、皖、内蒙春季
         四 情境氛围的协调          88年
形式上      五 词语的照应与暗示      90年成人/91年/99年/02年/02年
         六 短语类型的一致        87年广东/98年/99年/02年
         七 句式的勾联          87年/90年/92年/00年
         八 音韵的和谐          01年
二.高考试题分析
根据上表,我们对高考“语句衔接题”的命题角度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下面作具体的阐析。
(一)陈述对象(话题或叙述角度)的同一
在表现一个中心意思时,要围绕一个话题来安排句子,保持陈述对象或叙述角度的一致,而任意转换话题,容易造成思维的混乱。因此在做题时,看前后语句的陈述对象(主语、话题、叙述角度)是否保持同一,是常见的解题思路。
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1995年高考第6题)
①远处看,山顶上明显地有座宝塔。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②远处看,宝塔明显地坐落在山顶上。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③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这些活,连见也没见过。
④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这些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连见也没见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①②句要从话题和陈述对象上考虑,①句的着眼点是“山顶上”,后半句又以“宝塔”为陈述对象,前后不一致;②句的前后均以“宝塔”为陈述对象,前后一致,表述连贯。③④句单从陈述对象上看,③句似乎更好,但若从语意的顺畅度或上下文的紧密与否上考虑,④句中的前半句的宾语作后半句的主语,紧扣“这些活”的话题,语意表达更为流畅。答案D。
2.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接最恰当的一项是(1997年高考第6题)
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 为“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