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石景山区2025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约11090字。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5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一、基础??运用(共13分)
班级开展以“永不退场的大先生”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各组开展专题研究,在展示交流会上分享成果,并结集成册。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在专题研究报告集的封底用正楷字书写“民族魂”向先生致敬。 (1分)
2.第七组同学向大家介绍鲁迅杂文,对文稿中的字音和字形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鲁迅杂文决不止于就事论事,而是就事论人;决不止于判断现象的是非、优劣、利害,而是着力解剖“国民性”的弱点,对人们的病苦进行揭露与救治。鲁迅“立人”的目的和批评“国民性”的手段,使鲁迅杂文成为一部讫今无与伦比的中国民情和民心的历史。鲁迅杂文之所以光彩照人,就在于他真诚地憎恶人而又爱人,希望身为奴隶的人觉醒起来,挣脱身外的和心内的锁链。鲁迅杂文从无冷嘲,只有热讽,不是可怕的冰块, 而是一团燃烧着的火。
A. “止”在此处是“仅仅”的意思, 应写作“止”。
B. “着”在此处是“接触”的意思, 应读作“zháo”。
C. “讫”在此处是“完结”的意思,应写作“讫”。
D. “挣”在此处是“用力”的意思, 应读作“zhēng”。
3、第八组同学向大家介绍鲁迅的学术专著。下面文稿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中国小说史略》的开创之功, 《汉文学史纲要》的体系构建,都展现出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一部《中国小说史略》,结束了“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的时代。先生“废寝辍食,锐意穷搜”,耗费大量时间系统整理古小说资料,去伪存真,正本清源;其见解精辟,对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评价如老吏断狱,寥寥数语,入木三分。胡适称其“开山的创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析别也甚谨严”,郭沫若将其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一概而论,誉为“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璧”。
A.博大精深 B.去伪存真 C.入木三分 D.一概而论
4.第九组同学的研究成果是《〈药〉———中国现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他们想解释清楚其中“溪流”的含义。查《现代汉语词典》, “溪流”的意思是“从山里流出来的小股水流”。根据词典释义和文段内容, “溪流”的意思应该是 。 (2分)
我们非常喜欢老舍的话剧《茶馆》,但是用茶馆来展示社会各界的人,展示他们的心灵,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是第一个。所以茅盾先生评价,鲁迅小说开辟了中国现代小说所有的道路。他一出手就是成熟的,一出手就是一流的, 中国现代小说一开始就进入高峰,先生在这个高峰下了一场豪雨,这雨水就向四面八方流去,就成了道道溪流。
5.第十组同学的研究成果是《偶有所作,每臻绝唱》。下面文稿中的画线句存在问题,请你做出修改。 (2分)
鲁迅不量产诗歌,但随便拎出一首都能当“金句”发朋友圈: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还有那句最著名的“横眉冷对千夫指”,简直是他本人的表情包!鲁迅诗作, “偶有所作,每臻绝唱”, “每首都经过精神的淬火”, “大有唐人风韵,哀切动人,可称绝唱”。正因为具有凝练、深厚与激越相统一的特色,使鲁迅诗作即使放在盛唐,也有一席之地。
6、第十一组同学向大家介绍其专题研究成果。下面是他们文案的部分内容,请你帮他们补充一个例子,并推测他们的结论是什么。 (2分)
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作家创作灵感的来源很偶然,如鲁迅翻译夏目漱石回忆老师的文章后写了《藤野先生》, ① ,海明威听古巴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讲述捕鱼经历后写了《老人与海》,J. K.罗琳被困在伦敦一列延误的火车上时《哈利??波特》跃入她的脑海……经过研究,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② 。
7.第十二组同学撰写专题研究报告集的卷首语。请根据上下文,在文稿的横线上依次填写恰当的内容。 (2分)
“鲁迅的文章像青铜器,锈迹斑斑却愈发坚硬。”真正的思想者,永远在场。中国的精神火炬,永远燃烧在每一代人的觉醒路上。今天,当我们重读鲁迅,从 的觉醒到 的哲思,从 的温情到 的锋芒,我们触摸到一个始终与时代共振的灵魂,一棵倔强挺立的野草,一把永不卷刃的钢刀,一道划破暗夜的闪电。愿这本稚嫩的研究报告集,能成为我们向大先生致敬的微光。今天,当我们重读鲁迅,他的批判依然锋利,他的关怀依然温热。真正的思想者,永不退场。
①《呐喊》 ②《野草》 ③《朝花夕拾》 ④《且介亭杂文》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③② C. ④①③② D. ④②③①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一) 默写, 完成8-10题。 (共4分)
8.忽如一夜春风来,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分)
9.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1分)
10.古诗文中那些表达家国情怀的句子,不断激励着我们勇担重任,如“ ① , ② ”。 (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 (2分)
(二) 阅读《满江红》, 完成11-12题。 (共5分)
满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