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阳市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500字。
辽宁省辽阳市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道德境界是一切崇高精神生成的必备条件。中华文明以宇宙涵盖其上,以世界承载于下。居于“上”“下”之“中”的人,秉宇宙之界定,受国、族、亲、友伦理之规约,应道而生,践德而成。在思考天地形成、万物运转、人与人相处的关系格局中,寻求安身立命,探索自我精神力量,重了悟、直观和直觉,重实践中道德经验的凝结及其对人的实际启发,通过自我改造、自我完善、修教尚德,逐步形成日臻完善的道德境界。道德境界作为中华民族共同道德观、价值观、政治观的经典表达,注重中华传统道德观念演进中道德修养的层层递升,注重社会伦理道德对群众的规范,注重从外在道德规范向个人道德品质的转化,从而为中华民族世代的因德心通奠定基础。王阳明有言,“做人做事,始于立心,得于人和,顺于天道,成于勤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虽然对理想人格的具体定义会有差异,但都立足由内而外,倡导从自利到利他,由成就高尚人格来达成圆满人生与建设理想社会。其对境界问题的思考也大都围绕心性铺陈,由认识心性、调整心行入手,将道德境界的改变与升华视为安身立命的关键和前提。本质言之,道德境界对理想人格的强调与重视,正是要在道德上自足、才智上自信和情怀上自洽中,尽人事、序人群、进道德,通过长期的道德教育和人格修养,突出道德在人类精神内核中的尊严与崇高。
道德境界是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人在世间,诸事繁难,未必人人都能萃拔于世,但仍要有独特的精神气度与形态风度。道德境界之“人”,既要作为多重结构、多重层次和不同性质所组成的伦理关系的基本单元,又要在如此庞大的社会系统中发扬道德自觉,彼此感应并建构自身与宇宙、社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密切关系。人作为这一密切关系的中心点和承受点,要不断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觉悟,陶冶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坚持不懈地进行道德修养,不断更新和完善道德境界。《论语•泰伯》提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未开拓道德境界的提升捷径,而是要求人从追寻个人主体性和自信自强出发,时时内观,以良心与良知为本,终生在意识和行为方面自觉进行道德修养和情操陶冶。无论身处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要作为具体而实在的社会责任的承受者和负责者,居敬穷理、省察克治,以智、仁、勇的坚守,见证与传扬道德的光芒和力量。道德境界之所以能始终使人心向往之,高在其胸襟,大在其气度,佩在其洒脱。这就要求从人的自觉性和使命感出发:一方面安顿自我的心性,明分定位;另一方面根据道德原则和价值规范,对社会的不平与失当之处加以纠正。人的道德修养过程,并不完全是以做人两个字为良心依托,而是本着自省、反省和自立的准则,将一己良知与天下安定、百姓安危结合为一体,当仁不让,修己以安人。坐而言、起而行,守其道、践其德,将个人的道德修为与社会的责任要求合二为一,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培养和自我锻炼,使理想人格具有真实而充盈的意义。
(摘编自王乐《道德境界的精神内核》)
材料二:
中华传统美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构建传承体系的前提在于挖掘阐释。一是溯源探微,厘清传统美德意涵。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思想精华、人文精神,应通过文献研究等方法,准确把握传统美德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等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为其传承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古今融合,阐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文明重视道德经验的凝结及其对人的实际启发,通过自我改造、自我完善,逐步形成日臻完善的道德境界。
B.儒、释、道三家对理想人格的界定完全一致,对境界问题的思考也大都围绕心性铺陈,由认识心性、调整心行入手。
C.道德境界之“人”要在庞大的社会系统中发扬道德自觉,彼此感应并建构与宇宙、社会的密切关系。
D.人的道德修养过程,只需本着自省、反省和自立的原则“修己以安人”即可,不需要考虑做人的良心依托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传统美德蕴含丰富,可以通过文献研究等方法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为其传承发展奠定基础。
B.多学科的理论工具、分析方法以及多维度、深层次的剖析和阐释,有助于让传统美德真正留下来、活起来、传下去。
C.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打造旅游文化品牌,优化文化服务产品等,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创新的方式。
D.学校将传统美德精髓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传递的案例等来传授,学生就能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素养。
3.根据两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境界对理想人格的强调与重视,有助于突出道德在人类精神内核中的尊严与崇高。
B.道德境界注重中华传统道德观念演进中道德修养的层层递升,为中华民族世代的因德心通奠定基础。
C.“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都属于道德境界。
D.虽然中华传统美德源于古代,但其价值具有永恒性,能够为现代社会提供道德滋养和精神支撑。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境界对人的要求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照见李庄
沈念
到达李庄的当夜,睡着了,又在大自然的声音中突然醒来。房子临江,是三层小楼建成的民宿。水流搬动着李庄的夜晚。水流制造的声音里,屏杂着虫鸣、鸟语、风声,间或蹦出几声青石板街面上的沓沓脚步和夜归人的嘤嘤私语,像是一支没了指挥的乐队,由着性情奏着李庄的小夜曲。
蒙胧中有光。漫天飞卷的光芒,时隐时现,为声音叩打着节拍。这些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