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三模拟预测(三)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610字。
高 2022 级高考模拟试卷(三)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
号、座位号填写在本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今,人工智能通过对海量信息的存储、学习与分析,已经可以生成以假乱真的绘画作品,甚至惟妙惟肖地“创造”出古典主义、印象派、立体主义、抽象派等不同风格的绘画。但我认为,AI 生成的绘画作品并非真正的、原创的艺术。
艺术创作并非简单地通过学习既往作品而输出类似作品这样一个智能机器程序生产过程,而是人类以语言、图像、物品、机器、身体、行为、情境、事件等为媒介,有意识、创造性地进行思想与情感交流的社会交往过程。
在机械复制技术出现之前,艺术创作主要依靠个体艺术家的手工技艺,同时,艺术作品主要用于尊道重孝等礼仪活动,这使其被赋予神圣的膜拜价值。随着摄影术的发明,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制作,无限的可复制性代替了作品的独一无二性。此外,艺术作品也更多被用作娱乐宣传等世俗的展示活动,展示价值取代了膜拜价值,但是,无论艺术的主要生产方式与社会功能随着时代发生了多大转变,原创性艺术作品的“原真性”始终没有改变。原作最初诞生时的特定历史瞬间与存在境遇,是无法被机械复制的。这正是赝品和目前致力于模仿的 AI 绘画无法被赋予艺术原创价值的根本原因。
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认为,艺术家与科学家一样,都需要面对时代提出的特定问题。只不过科学家应用的是理论知识,而艺术家是应用图式来回答时代问题。艺术史上的伟大艺术家,是那些用自己的方式最先回应特定时代艺术问题的人,譬如法国印象派绘画大师马奈。19 世纪中叶日益发达的现代资本主义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社会生活与视觉经验。对此感到不满的马奈放弃了传统画法,独自摸索。最终,马奈用外光画法进行创作。他的作品对时代问题给予了回答,向接踵而至的印象派、后印象派的画家们揭示出一条新的可以瞥见远景的艺术道路。
艺术史上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被赋予重要的象征意义和人文价值,根本原因在于它们被卷入了艺术乃至社会历史发展的风云际会之中,成了打开特定历史情境与时代精神的关键钥匙。基于此,我认为即使 AI 生成的作品与达•芬奇或凡•高的一模一样,它们也无法被称作艺术。凡•高在他那个时代的大胆尝试推动了艺术革新,引领了艺术发展,而目前 AI 的绘画作品只是在重复前人既有的劳动成果,而不是在创造新的历史,这与再描摹精良的赝品也并无多少艺术价值是一样的道理。
艺术创造过程本质上是以自我意识为前提的精神生产和社会交往活动,艺术的关键就在于艺术家对其创作具有自觉性;而 AI 虽然可以对海量的艺术作品进行精细的统计、存储、分类、模仿,甚至可以生成新作品,但它仍然不能理解它榽仿与“创作”的对象。即便 AI 生成的绘画作品可以有和凡•高一样热烈的颜色与稚拙的笔触,可是它仍然不能理解凡•高在艺术上的抱负、孤独与骄傲,更无法理解凡•高对时代精神困境的反馈及其对表现主义绘画的启示意义,那么艺术活动就没有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从这一层面上理解,AI 绘画并不是艺术。
(摘编自刘昌奇《AI 绘画不能被视为艺术》)
材料二:
大多数人都以 AI 绘画创作的模仿机理为理由,认为这种模仿无论如何高超都不具备艺术的原创性或本真性,甚至视其为赝品。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早在两千五百年之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给艺术创作带来了很多变化,如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减弱甚至丧失,膜拜价值被展示价值取代。
B. 材料一认为,AI 绘画作品与赝品一样,都是前人既有劳动成果的复制,缺乏创造性,没有任何艺术价值可言。
C. 材料二认为 AI 绘画虽具有模仿性,但不乏创新学习机制,能够生成独特的艺术作品,这也是它的一大优势。
D. 材料二承认 AI 绘画存在诸多问题,如艺术水准问题、AI 算法还无法像艺术家那样体验生活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不是马奈在绘画上的摸索创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的画家们就不可能发现这条具有生命力的艺术道路。
B. 材料一认为 AI 绘画作品即使能模仿凡•高的作品,也无法理解凡•高的情感,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活动。
C. 达•芬奇等艺术大师都是经历过早期的模仿才创作出典范的艺术作品,可见模仿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必经之路。
D. 如果 AI 能体验生活并掌握和精通艺术真实 美学铁律,那么 AI 艺术将在艺术领域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作者开门见山亮明“AI 绘画不是艺术”的观点,全文主要从原因的角度对此展开论证。
B. 材料一中,为了使论证站得住脚,作者首先厘清艺术创作的内涵和特征,为后文论证打好基础。
C. 材料一第四段,作者主要采取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式,证明了艺术创作需要回答现实问题。
D. 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凡•高但作用不同,材料一中为了与 AI 绘画作对比,材料二中则作为论据。
4. 材料二从哪些方面来驳斥“AI 绘画不是艺术”的观点的?
5. 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的繁华景象。近期,有人运用 AI 在对原作进行存储分析后续画了《清明上河图》,其风格神韵与原作别无二致,AI 续画是否属于艺术作品?某市要举行艺术研讨会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张先生将在会上阐明观点并陈述理由,请你根据材料为他写一个发言提纲。
【解析】
【导语】本文围绕“AI 绘画是否为艺术”展开讨论,材料一从艺术创作的本质出发,强调 AI 绘画缺乏原创性和情感理解,不能被视为艺术;材料二则从模仿与创新的角度,认为 AI 绘画具有独特的创新机制,应被视为新型艺术形式。两则材料观点对立,分别从艺术的社会价值和技术创新进行论证,展现了 AI 艺术在当代的争议与思考。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没有任何艺术价值可言”错误,材料一认为 AI 绘画作品缺乏艺术原创性,但并未完全否定其所有艺术价值。材料一强调的是 AI 绘画作品无法达到真正艺术作品的“原真性”,而不是完全否定其艺术价值。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月(节选)【注】
柔石
六年前,萧涧秋和陶慕侃一起从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他们的感情非常好,可是毕业以后,因为志趣不同,就各走各路了。在这六年之中,萧涧秋风萍浪迹,跑过中国大部分的疆土。但终于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所以答应陶慕侃的聘请,回到浙江来。浙江本是他的故乡,可是他从小就死了父母,孑然一身,只跟着一位堂姊生活。不料,堂姊在他临毕业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