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2025届高考考前最后一卷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770字。
陕西省安康市2025届高考考前最后一卷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约瑟对中国科技史研究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是当我们从文明的视角来考察中国古代科技史时,还是要超越李约瑟问题。李约瑟问题有两种表述,一种是“负问题”表述: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发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负问题”是很难回答的,但是它具有启发性,启发我们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去考察中国古代科技。这样也就使我们必然要关注李约瑟问题的“正问题”表述,即为什么中国古代在把关于自然的知识运用于国计民生方面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李约瑟把现代科学比作汪洋大海,各个文明都对科学有所贡献,如涓涓细流,“朝宗于海”。于是他采用化学滴定实验比喻,对文明进行“大滴定”的研究,研究各个文明中究竟含有多少近现代科学所认定的科学成分。
这固然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这样做时,就会把古代的科技知识与古代的文化割裂开来,而事实上这两者在古代往往是难以分割的。比如古代的天文学与古代宗教祭祀及占星术就是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我们硬是把古代的科技从古代社会文化实践中剥离出来,就免不了牵强附会,将古人的思想观点现代化,甚至任意加以拔高。
中华文明是一条文明的大河。我们要走近大河,看中华文明大河的“河岸风光”,即探讨古代文明中科技知识是如何被创造出来,其中的思维方式有怎样的特点。我们既要看到科学的原理和事实真理是普遍的、无国界的,同时也要看到每个国家科学文化的独特方面。这使人想到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其《野性的思维》中所讲的“具体性的科学”。他从人类学的视角,考察和分析“原始人类”的知识体系和思维特点,指出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仅有科学的方法,还有巫术和神话的方式,还有整体的、直觉的、审美的“诗性”的方式。中国古代文化当然不是人类学意义上的“原始文化”,但在科学方面毕竟不完全等同于近代科学,还有巫术和宗教神话的因素,因此从人类学的角度是有助于我们从文明的角度去考察中国古代科技的。
列维•斯特劳斯还提出了“新石器时代之谜”,即新石器时代一些主要的发明,把人类科技文明提升到了一个古代文明的高台,但是为什么直到17世纪的西方科学革命,才再上一个台阶。中华文明恰恰是在古代文明的高台上表现突出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借着“列维•斯特劳斯之问”把对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研究向前拓展到史前时代,把中国史前文明中的科技经验与历史时期的科技发展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从文明的视角对“李约瑟问题”有所超越: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经久不衰?科技在其中究竟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列举了世界自古至今的21个文明,大多数要么早已消亡,要么已经衰落。但是中华文明却历数千年而不衰,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中华文明善于利用环境,把关于自然的知识用于满足人的需求。这一点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中就表现出来。到了历史时代,中华文明则更加重视国家治理,把科技为国家所用,经世致用,以人为本,所以才能兴盛不衰。
(摘编自孙小淳《文明视野中的中国古代科技》)
材料二:
“西方中心论”的科学历史,以为科学技术源自古希腊或西方,中国文化没有科学的基因,因而无法培育出现代科技,这是非常偏颇也是非常有害的看法。讽刺的是,这样的“西方中心论”在现代的西方学术界受到了普遍的质疑,在中国反而受到了青睐,以至于在中国产生了一
1. 下列关于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约瑟问题”有“负问题”和“正问题”两种表述,它们表面看似对立,但实质上有着一定的联系。 B. 李约瑟用化学滴定实验比喻对文明进行研究,分析各文明对现代科学的贡献大小,割裂了科技与文化的联系。
C. 把古代科技从社会文化实践中剥离,难免会牵强附会,出现将古人思想观点现代化或任意拔高等问题。
D.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科学的方法、巫术和神话的方式、“诗性”的方式,都是“原始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
2.下列关于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西方中心论”的影响,全盘否定中国文化的想法在中国蔓延,以至于近代中国因为科技的落后而导致国力的落后。
B.在西方看来,近代科学给西方带来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破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是非常必要的。
C.从文明视角看,西方近代科学是人类文明史的偶发事件,不能作为评判其他文明中的科学的标准。
D.中国古代科技历史表明,只要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基因,就能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文明建立连接。 3.以下不属于以“文明的视角”考察中国古代科技的一项是(3分)
A.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作、农业发明和动物驯化技术,展现了中华文明早期通过实践积累自然知识并推动社会进程的智慧。
B.古人认为一些特殊的自然现象往往预示着灾异的发生,如“白虹贯日”“荧惑守心”预示着君主将遭遇危险。
C. 《周易》将“观象授时”与天文历法结合,通过“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思维模式,构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认知体系。
D. 中国最早的青铜器物可能源于与西亚的贸易,后来中国掌握了青铜技术,在夏商周时期把青铜文明推向了高峰。
4.两则材料在论证方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4分)
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还是要超越李约瑟问题”这句话带给我们的启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额尔古纳河右岸(节选)
迟子建
一九九八年初春,山中发生了大火。火是从大兴安岭北部的山脉蔓延而来的。那些年春季干燥,风大,草干,常有火灾。有的是雷击火,还有的是人吸烟时乱丢烟头引发的。为了防止烟头毁掉森林,我们发明了一种烟:口烟。它是用捻碎的烟丝、茶以及炭灰三样东西调和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