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2025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5/20 10:19:4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3 总计:3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210字。

  陕西省汉中市2025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院体画随着赵宋王朝的覆灭而衰落、消失,山水画的领导权和审美趣味落到元代的在野士大夫知识分子——亦即文人手中,“文人画”正式确立。后人总爱把它的源头追溯到苏轼、米芾等人,从历史整体情况和现存作品实际看,它作为一种体现时代精神的潮流出现在绘画艺术上,似仍应从元四家算起。
  “文人画”的文学趣味异常突出。南宋山水画把人们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引向更为确定的方向,导向更为明确的意念或主题,这就是宋元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一种艺术意境。这种意境可说是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融合统一,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之中。但形与神、对象(境)与主观(意)这对矛盾的继续发展,在元代这种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条件下,便使后者绝对压倒前者而直接表露,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中国绘画中一贯讲求的“气韵生动”的美学基本原则,到这里不再放在客观对象上,而完全是放在主观意兴上。这个本是作为表达人的精神面貌的人物画的标准,从此以后,倒反而成了表达人的主观意兴情绪的山水画的标准。《艺苑卮言》说:“人物以形模为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这就不但完全忘怀了历史的来由,而且也把“形模”在山水画中的地位和意义放在非常次要以至附属的地位。
  与文学趣味相平行,并具体体现这一趣味构成元画特色的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这是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元画也因此才获得了它所独有的审美成就。就是说,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而且在于或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亦即所谓笔墨本身。笔墨可以具有不依存于表现对象(景物)的相对独立的美。它不仅是种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在这形式结构中能传达出人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气韵”“兴味”。这样,就把中国的线的艺术传统推上了它的最高阶段。本来,自原始陶器纹饰、青铜礼器和金文(大篆)、小篆以来,线始终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在人物画中有所谓“铁线描”“莼菜描”“曹衣出水”“吴带当风”……都是说的线条的美。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便是这种高度发达了的线条美。正是这时,书法与绘画密切结合起来。从元画开始,强调笔墨,重视书法趣味,成为一大特色。这不能如某些论著简单斥之为形式主义,恰好相反,它表现了一种净化了的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线条自身的流动转折,墨色自身的浓淡、位置,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意兴、气势、时空感,构成了重要的美的境界。这本身也正是一种净化了的“有意味的形式”。元代名画家名书家赵孟頫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郁逢庆书画题跋记》)画师、书家兼诗人,一身三任焉,自兹成为对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基本要求和理想。
  与此相辅而行,从元画大兴的另一中国画的独有现象,是画上题字作诗,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相互补充和结合。这是唐宋和外国都少有和不可能有的。唐人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与外国同),宋人开始了写字题诗,但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影响对画面——自然风景的欣赏。元人则大不同,画面上的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了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是使书、画两者以同样的线条美来彼此配合呼应,更重要的一面,是通过文字所明确表述的含义,来加重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因之“元人工书,虽侵画位、弥觉其隽雅”(钱杜《松壶画忆》)。这种用书法文字和朱红印章来配合补充画面,成了中国艺术的独特传统。它们或平衡布局,或弥补散漫,或增加气氛,或强化变换,不大的红色印章在一片水墨中更增添了沉着、鲜明和力量。所有这些都极为深刻而灵活地加强了绘画艺术的审美因素。
  (节选自李泽厚《美学三书  宋元山水意境》,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人获得了山水画的领导权和审美趣味后,“文人画”正式确立。作者不赞成后人把“文人画”的源头追溯到苏轼、米芾等人的观点。
  B. 元画不再坚守中国绘画“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把本是作为表达人的精神面貌的人物画的标准,变成了表达人的主观意兴情绪的山水画的标准。
  C. 线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从原始陶器纹饰到青铜礼器纹饰,从中国人物画中的“铁线描”“吴带当风”到中国的书法艺术,都体现了线条的美。
  D. 作者认为元画上很大画面的题诗写字,可以使书、画两者以同样的线条美来彼此配合呼应,还可以加重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先分析了中国文人画的确立时间,接着从三个方面横向展开对元代文人画特点的论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B. 第三段运用引用论证,通过引用赵孟頫的诗,论证了“绘画的美更在于描画的线条、色彩”的观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C. 在画上题字作诗,以诗文配合画面是中国画的独有现象。古人评价唐代王维的画是“画中有诗”,说的就是这一现象。
  D. 陈与义诗说:“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九方皋相马与元画一样,都是讲求其神态而淡化形象细节。
  3. 下列选项,可以表现元代画主流美学指导思想的一项是(3分)
  A.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B.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C.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
  D.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4. 请从“继承”和“发展”两个角度,谈谈元画的特点。(4分)
  5. 李泽厚指出,元画注重主观的心绪情感和观念,他将之称为“有我之境”。请结合文本,概括“有我之境”在元画中的表现。(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时间
  沈从文
  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证实一切,因为它改变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
  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生前世界没有他,他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没有生命,他自然更无意义和价值可言。
  正仿佛多数人的愚昧与少数人的聪明,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