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2025届高三5月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800字。
安徽省芜湖市2025届高三5月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明绵延几千年而不绝,除了相对安全的地理环境以及自身巨大的体量等自然因素外,更为主要的原因在于:从内部层面看,中国具有强劲的“内生性”或“内生动力”,它为中国传统文明的延续提供可持续的有效支撑;从对外交往层面看,中国长期以来实行“外化”方略,它为中国传统文明的延续提供可持续的有效保障。所谓“外化”方略,主要是指:中国以本域所具有的较高水准的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文化文明)的优越势能为基础,主要通过“融合”“化合”“教化”一类的和平交往方式,而不是主要地通过“征服”“掠夺”“扩张”的军事侵略方式,来进行对外交往活动,向本域的四方区域逐渐扩大自身文明的影响力。
(摘编自吴忠民《“外化”:有效保障中国传统文明绵延不绝》)
材料二:
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文明的两个载体相辅相成,完美对接,保证了文明的主体性始终坚固。文明有两个载体:一是精神的载体;即宗教或非宗教的学说,这是文明的意识形态;二是政治的载体,即国家力量,这是文明的制度保障。精神载体和政治载体缺一不可,否则文明就无所依赖,站立不稳。两个载体的关系决定了文明的强弱和延续:如果相互支撑,文明就生生不息、长盛不衰;倘若搭配不当,文明就发育不全、难以为继。中华文明的特别之处,就是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精神载体(孔子学说)和政治载体(统一国家)的完美对接。自那以后,两个载体始终相辅相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外化”方略为中国传统文明的延续提供可持续的有效保障,它与中华文明的融合性并不相同。
B.时至今日,由于始终没形成文明的精神载体和政治载体的有机配合,西欧文明的主体性并不坚固。
C.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表现出独特的属性,即生理方面的多样性和文化上的高度同质性。
D.中华文化绵延至今,与地理环境相对安全、自身体量巨大、历史文献丰富等因素都有一定的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中华文明不同,世界其他主要文明是以军事侵略的方式来扩大其影响力的。
B.孔子学说和统一国家的完美对接,使得中华文明优于世界上其他较高水准文明。
C.没有中原文明与周边文明的积极互动,中华文明奠基阶段的使命将不会完成。
D.全面深入地理解文化意涵,既要有传统的文化研究方法,也需文化远读的加持。
3.下列各项中,有关“文化远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远读有助于人类形成更精确的文学文化史,凭借海量数据源和复杂算法就能出色地解决具体问题。
B.文化远读能让文明脉络中的深层结构可视化,为人们更好地理解文脉演变和结构特征贡献了重要方法。
C.文化远读依托多来源大数据,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遥感”文明文化的发展过程。
D.文化远读为我们提供了文化研究的新方法、新视角,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科学研究模式的有益补充。
4.合理运用关联词语有助于论证说理,请以材料二第二段为例进行分析。(4分)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明长盛不衰,能为其他国家的文明建设提供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秦岭小城镇安
陈彦
“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宜是老禅遥指处,只堪图画不堪行。”贾岛这首七言绝句,道尽了我家乡陕西镇安的山川地理风貌。遥想1000多年前,贾岛在镇安写下这样一首诗来,明显不像是赞美河山,倒像是走得有点喉长气短,不禁抬头向远处一看,一声长叹:哎呀,还是山,怎么走,哪里是个尽头啊!他“随意”写下几句大实话,遂成千古绝唱。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贾岛当年看见的镇安“现实”,依然是我的现实。“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