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00字。
《炉中煤》
教学目的:
1、 领会作品所抒发的火热的爱国激情;
2、 学习本诗的比喻、反复等艺术表现手法。
3、 体味作品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教学重点:
1、 了解"新格律诗"的有关知识;
2、 理解本诗比喻体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借助于艺术形象抒情的表现方法,理解这首诗中两个独特的喻体所构成的艺术形象的特点。
教具安排: 多媒体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映示"五四"运动的历史照片,简介时代背景。
2、 映示作者照片几张,简介作者。(提示:本诗作者郭沫若,现代诗人、词人、戏剧家、历史家和古文字学家。原名郭开贞,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易坎人、古沱、高汝鸿、各之、羊易之等。四川乐山人。青少年时期写了不少旧体诗词。1921年发表著名诗集《女神》。同年六月,与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等在日本东京创立著名文学团体"创造社"。《炉中煤》是《女神》诗集中一脍炙人口的名篇,它写于1920年1月。郭沫若为了寻求救国的道路,于是1914年东渡日本,可是几年异邦生活,只是徒增内心的痛若。"五四"运动爆发了,身处海外的郭沫若,想到祖国经受了革命浪涛的洗礼,一定具有一番崭新气象。他的爱国热情顿时勃发,于是兴奋挥笔,写下了一篇又一篇献给祖国的"颂词"和"恋歌"。
"炉中煤"即是其中之一。)
二、 介绍体裁:
映示"新格律诗"的定义和特点。
提示:
1、定义--"五四"以后出现的一种不同于自由诗,又没有固定格律的格律诗,也称"现代格律诗"。
2、 一些理论:
(1) 早在"五四"文学革命期间,刘半农就倡议破坏旧韵重造新韵和增添诗体。
(2)1926年,闻一多系统的提出了建立新格律诗的具体意见,提出新的格律应该根据新的内容需要"相体裁衣"。之后’写格律诗的逐渐多了起来。
(3)50年代时,何其芳提出,"现代格律诗"每行顿数一样,可以每行三顿、四顿、五顿几种基本形式;每行最后一顿基本上是双音节词;押大致相近韵;由于押韵有规律,每节的行数也是有规律的。
(4)60年代,臧克家提出以精炼、大体整齐、押韵作为新格律诗的基本条件。
3、特点:新格律诗没有完全统一的固定格式,一般来说都应当押韵,诗行应当相对整齐,
应当有一定的格律形式,但这种格律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三、 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