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800字。
山东省泰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汴河是一条古老的运河,即春秋战国时期鸿沟水系中的汳水。淮水则是中国古代的“四渎”之一,《禹贡》谓大禹治水时,“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也就是说,汴水与淮水本来并不直接相通。自隋炀帝开通济渠,从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自板渚引河通于淮,汴水始自陈留偏离旧道,在泗州汇入淮水。上述这种水道地理上的变化,也使得唐代文人的运河行旅诗歌在表现汴河与淮水时,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学意象。
②自古提及黄河者,除了感叹其奔腾万里的气势外,多瞩目其水色之浑黄。汴河引黄河水为源,因此也便成为一条浊河。唐人行旅来往汴河,也多关注这一相对较为特殊的水质现象。高适《东征赋》云:“出东苑而遂行,沿浊河而兹始。”这里所谓的“浊河”,即宋州附近的汴河。浑浊是汴河留给唐人最为深刻的印象,唐人旅居汴河路次,因此常以“浊水”代指汴河,并将其引为诗歌意象。
③白居易《茅城驿》云:“汴河无景思,秋日又凄凄。地薄桑麻瘦,村贫屋舍低。早苗多间草,浊水半和泥。最是萧条处,茅城驿向西。”汴河两岸本多平原,如白居易所言,真可谓“无景思”也。加上秋日凄清,此时又正是汴河水浅难行之时,“浊水半和泥”的汴河也自然成为这种凄凉萧条的一部分。孟郊《汴州别韩愈》中的“不饮浊水澜,空滞此汴河”则是个人情感在汴河浊水上的投射,诗人恶其名盖因空滞不归的焦虑使然。
④此外,汴水浑浊既是常态,则汴水澄清也便成为一种瑞象。姚合《寄汴州令狐相公》云:“汴水从今不复浑,秋风鼙鼓动城根。梁园台馆关东少,相府旌旗天下尊。诗好四方谁敢和,政成三郡自无冤。”以汴水澄清比喻令狐楚治理汴州的政绩,可以说是“浊汴”意象的绝妙反用。
⑤与提及汴河多关注其水质浑浊不同的是,唐人提及淮河时多称“清淮”。“清淮”原是清水与淮水的并称。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清河,在县治西,即泗水下流也。”南北朝时期,“清淮”则逐渐演变成为淮河之代称。
⑥至唐代,“清淮”已经成为具有吟咏价值的诗歌意象。《文苑英华》载杨谏《月映清淮流》赋、徐敞及佚名的《月映清淮流》诗,皆唐人的省试作品,均引何逊诗中的“月映清淮流”一句为题。“清淮”这一意象被引入省试诗赋,说明其文学审美价值已经逐步经典化。唐诗中大量与运河行旅相关的“清淮”意象,既是这种经典化过程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视为这种经典文学意象对文学创作所产生的扩散性影响。
⑦综合以上的分析,独立来看,唐代运河行旅诗中的“浊汴”与“清淮”意象各有其意义承载。但淮河在中国具有分水岭的意义,而从唐代的运河交通来看,汴河、淮河与邗沟连接两京和东南地区,汴、淮交汇处作为不同文化区域的分界线,最易引发“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李端《宿淮浦忆司空文明》)的感叹。崔颢《晚入汴水》则云:“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从运河行旅的角度来看,由淮入汴或是由汴入淮所引起诗人情感的波动,无疑是传统的地域分野观念借助运河交通所产生的文化影响。
⑧由淮入汴或是由汴入淮的情感波动固然与“山川地脉分”(孟浩然《送吴宣从事》)等传统文化认知相关,但更直接的是与行旅之人的旅途观感相联系。如李嘉祐《游徐城河忽见清淮因寄赵八》云:“自缘迟暮忆沧洲,翻爱南河浊水流。初过重阳惜残菊,行看旧浦识群鸥。朝霞映日同归处,暝柳摇风欲别秋。长恨相逢即分首,含情掩泪独回头。”诗由“忽见清淮”而引发,由浊汴与清淮交汇处的特殊水质现象,引起“长恨相逢即分首”的感叹。在这首诗里,“浊汴”和“清淮”两个诗歌意象结合在一起,已经超越了两者各自独立时候的内涵指向,生发出新的意蕴。
⑨除了具象地表现汴淮交汇处的地理现象及抒写由此引发的心理感受,唐诗中的浊汴清淮意象还进一步引申。如刘禹锡《浪淘沙九首》其三云:“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诗由汴淮交汇处渡口的不同水质现象,表达世事人生流变不常之理。孟郊《憩淮上观公法堂》云:“淮水色不污,汴流徒浑黄。且将琉璃意,净缀芙蓉章。”用浊汴清淮交汇而淮水自清的现象,喻清净之心不染尘俗的道理。这些诗歌中的浊汴清淮意象,超越了对现实中的运河交通地理的书写,无疑是对基于运河交通所生发的这一文学意象的合理拓展。
(摘编自滕汉洋《唐诗中的“浊汴清淮”意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汴水与淮水本来并不相通,在隋炀帝开通通济渠后,汴水汇入淮河,水道地理上的变化也带来了唐代运河行旅诗的变化。
B.浑浊是汴河留给唐人最为深刻的印象,唐人以“浊水”指汴河,“浊汴”便定格为诗人抒发凄清悲凉之情的固定意象。
C.汴水澄清是令狐楚治理汴州的直接结果,姚合通过《寄汴州令狐相公》歌颂令狐楚的政绩超越了自然现象。
D.“浊汴”“清淮”作为诗歌意象,单独使用时有不同的内涵指向,而二者合用后就完全改变了原来的意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按“浊汴清淮”的顺序先重点讲“浊汴”,指出唐代诗人已将“浊汴”这一特殊的水质现象引为诗歌意象。
B.第六段中唐代诗人将“清淮”引为诗歌意象,证明了经典文学意象能够对文学创作产生扩散性影响。
C.第八段中李嘉祐的诗歌《游徐城河忽见清淮因寄赵八》,论证了诗人的情感波动与传统文化认知直接相关。
D.作者按“先分后总”的结构展开论证,多处引用唐人诗句,不仅增强了说服力,也使文章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刘公领舟楫,汴水扬波澜。万里江海通,九州天地宽。(岑参《送张秘书充刘相公通汴河判官,便赴江外觐省》)
B.不敢唾汴水,汴水入东海。污泥龙王宫,恐获不敬罪。(卢仝《冬行三首》)
C.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李益《汴河曲》)
D.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皮日休《汴河怀古》)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们作诗时可以从同一角度多次使用同一意象,也可以巧妙创新使用该意象。
B.“清淮”这一意象如果没有被引入省试诗赋,就不可能实现其审美价值的经典化。
C.研究唐诗有许多视角,从地理区划分析地域变化对诗人情感的影响是可行的做法。
D.诗人在意象本体特点的基础上对意象所做的合理引申,丰富深化了意象的内涵。
5.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浊汴”“清淮”承载的意蕴。(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三春时节鸟声稠
卓 然
又是三春时节,村里的鸟儿又该高唱它们最热烈的季歌了。乡村三春是诗,是画,是辛弃疾的《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读辛弃疾的词,感觉就是在读乡村三春。
其实,乡村三春也是一座金色的音乐厅。听众或站在老槐树底下,或站在离辘轳不远的柿树荫里,看杏花随风飘落,听好鸟唱好音。乡村的鸟儿一年四季无不欢歌,而三春鸟儿的歌声更婉转,更清脆,更清新,更清纯。乡村鸟儿多,也如江东子弟,劣衿少,才俊多。诸如啄木鸟、杜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