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72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地理空间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场所,“文学地理学”就是探讨文学和人文地理空间的关系,关注人在地理空间中如何以审美想象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生命表达。文学进入地理,实际上是文学进入到它生命的现场,进入了它意义的源泉。
中国早期的文献是史地纵横,文学蕴含于其间,地理学是属于史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分支。中国文学的起源是《诗经》《楚辞》。《诗经》分为十五国风、大小雅和颂,就是由黄河流域的地方民俗通向士人阶层,通向朝廷政教,一直通向宗庙祭祀,它是以地理为基础的。作为另外一个源头的《楚辞》,崛起在长江流域,成为相对独立的语言表达系统。所以中国文学一开始就和地理空间结下不解之缘,出现了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两个不同的诗性智慧的系统。
文学地理学在研究内容上存在着四大领域、即区、文、群、动四个字。区、即区域。早期部落间的兼并、联合和凝聚。留下屈指可数的一些邦国,这就沉积下文学的区域类型,如秦、楚、齐、鲁、吴、越等。文.即文化。它以特定的思想价值观念渗透到人间的各种现象和生活方式里面,赋予人间现象和生活方式以意义、特色、思维,比如官方文化、民间文化、隐士文化等。群,即族群,包括民族和家族。讲中国文学不讲少数民族就讲不清楚汉族,不讲汉族也讲不清楚少数民族,因为我们的DNA都混在一起,民族问题是文学地理学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家族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王安石变法遭到司马光反对,南北家族问题就是一个重要因素,司马光等来自北方家族,安土重迁,文化上素以稳重见称,而王安石等来自南方家族,带有更多的开拓性和冒险性。很多问题需要深入到家族脉络中才能看得更清楚。动,即空间流动。无论是区域类型、文化层分、族群组合,只要它一流动,就产生新的生命形态,出现文化、文学之间新的选择和融合。空间的流动可以使流动的主体眼前展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区域,有了两个世界的对比,可以接纳、选择和批判的东西就多了,就能开拓出一种新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深度。
地理是文学的土壤,是文学的生命依托,文学地理学就是寻找文学的土壤和生命的依托,这样才使我们的研究视野变得开阔,研究方法变得深入。
(选自杨义《中国文学与人文地理》,有删减)
材料二:
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精神活动内容与生命存在方式,毫无疑问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所谓地理环境,就是人类活动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地理环境为文学家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
文学地理学认为,文学有三个空间。第一空间,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空间;第二空间,是指文学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建构的、以客观存在的自然和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地理并非新生概念,这从中国最早的文学中出现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可看出。
B.固定区域和族群会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而空间流动则会使文化呈现出新的形态。
C.地理环境不仅能影响到人类的精神活动与生命方式,也能为文学创作提供诸多题材。
D.张伟然认为史家引用小说内容作空间史料,是因为中古小说的空间场景都是真实存在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离骚》用楚国声韵、地名等展开富有神话色彩的想象,体现了楚地的区域文化特点。
B.空间流动带来的文化融合,不是两个世界的简单相加,而是接纳、选择和批判后的进阶。
C.“大漠孤烟直”壮美雄浑的边塞诗风,与塞外辽阔粗犷的自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D.影响文学作品风格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地理环境则是其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因素。
3.下列关于“文学三个空间”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为杨万里《插秧歌》的创作提供了第一空间,如“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的描写。
B.桃花源在现实中不存在原型,却成为后世文人的精神追求,这体现了第二空间的魅力。
C.有评论者将《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界定为青春王国,这是读者对文学的再认识和再创造。
D.文学第一空间是客观存在的,第二、三空间属于人的主观创造,三个空间呈并列关系。
4.两则材料都围绕“文学地理学”展开论述.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二,以鲁迅小说中的鲁镇、未庄等为例,谈谈地理环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离婚(节选)
鲁迅
庄木三和女儿爱姑刚从桥头跨下航船去,船里面就有许多声音一齐嗡的叫了起来,有几个人捏着拳头打拱,庄木三一面招呼,一面就坐。
“木公公上城去?”一个蟹壳脸的问。
“不上城,”庄木三有些颓唐,“就是到庞庄去走一遭。”
“也还是为了爱姑的事么?”好一会,八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