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延边第二中学等校2025届高三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4750字。
2025届高三联合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新时代以来,呼应主旋律、反映乡村新气象的文学作品不再以非此即彼、截然分明的二元对立的视野审视当下的城乡关系,也不再站在乡村或城市的立场来暴露或批判双方的积弊与问题,而是以“城乡间性”和城乡双向“互动与融合”的视角透视当下乡村正在发生的时代变化,展现或暴露社会发展过程中乡村建设的成绩或困境,探索实现乡村未来美好图景的方式和路径,呈现出一种“从批判到建设”的多重变调与城乡融合的新视野和格局,如《金谷银山》《战国红》《天露湾》与《宝水》等,而《宝水》较之前者又呈现出一些新的气象与迥异的风貌。
从叙事模式看,《宝水》与上文所言及的乡村题材文学作品相似,都采取了“离去-归来”的故事路径,比如地青萍、老原等都是曾经走出农村后又归来的人物,但他们只是小说叙事的视角,不是人物形象塑造的重心。文本并没有以他们的城市经历、城市生活体验为据点,刻意地审视当下的乡村及生活,而是将他们融入了小说的人物群像,模糊了城乡差异和界限。他们虽有城市经历和生活体验,但他们与小说中没有走出乡村的人物不构成引领与被引领的关系,不构成看与被看的关系,闪烁出此类题材叙事的一抹新的亮色。
《宝水》延续着乔叶作品一贯的“好看”与“奇特”,以日常生活化的叙事与“以小搏大”的轻盈化叙事风格,展露着乡村世界的时代变化。小说中,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荡人心肠的抒情,没有地动山摇的大事件,只有小人物的生活日常和点滴瞬间。这些点滴瞬间浸透着浓烈的时代讯息:一方面,小说虽为乡村书写,但不见了往日乡村中旧式农民和农事劳作;全村人虽为农民但不再以种地为生,而是搞副业、开农家乐,就连善于种豆的豆家也不再种豆,而是开起了豆坊和乡村旅馆。人与土地的疏离,加速了旧式农民的转型,也致使农事“劳作不再成为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连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也不再是从事农业劳作。另一方面,之前离开乡村的那些“能人”、有志青年以及知识分子又纷纷回到了乡村,如赵顺、老原与小曹;乡村农人不再铆足了劲儿要奔向城市,相反,在节假日,到宝水村旅游消遣的城市游客络绎不绝,有时甚至会造成交通堵塞。村人的离去又回归,喻示着乡村人口结构的变化;乡村旅游的兴起,意味着乡村已告别脏乱与落后,充满美丽与诗意。事实上,这种城乡关系的变化在根底上是因为乡村变好了。也就是说,乡村可以为有志青年或知识分子提供一个施展自身抱负或理想的平台,可以实现他们的愿望与梦想,乡村不再是《秦腔》中的清风街,也不再是《平凡的世界》中的双水村,而是新时代的美丽乡村。
(摘编自高春民《一沙一世界:乡村书写的“那一个”——读乔叶长篇新作<宝水>》)
材料二:
小说人物的名字和小说的故事情节蕴含鲜明的寻根意识。《宝水》中,“地青萍”的“地”寓意“土地”“大地”。“原承功”的小名是“根儿”,“原根”即“根原”,有根本、源头、原始的意思。“宝水村”的“水”之所以被称为“宝”,是因为这“水”为生命之根。从城里到乡下,地青萍的宝水村之旅,本质是一次寻根之旅,她最终落户宝水村,并与原承功结合,是根与地、地与水的融合,象征个体生命回归大地,找到生命之根,灵魂有了归宿。
小说中人物的结构关系同样包含鲜明的寻根意识。《宝水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与以往二元对立视角不同,现代乡村文学更关注城乡互动与融合,反映乡村建设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成就或困境,呈现出多重变调、新视野和格局。
B.虽然《宝水》中的一些人物有城市经历,但作者通过将他们自然地融入乡村本地村民的生活,模糊了城乡的界限,为此类题材叙事增添了新的色彩。
C.《宝水》通过对小人物日常生活的描绘展现乡村的时代变迁,村民不再以传统农业为生,而是从事副业,发展乡村旅游,反映了农村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D.《宝水》中传统农业对农民的影响逐渐弱化,这种变化表明乡村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新的转变,昔日的农民身份在新的背景下得以重塑。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地青萍与宝水村村民之间、村民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同时共在关系,这类关系展现生活群像,构成小说寻根意识的现实背景。
B.《宝水》开篇的梦境揭示了地青萍对奶奶的深切怀念,这种对过往的追忆反映出地青萍对自己生命、精神之根的寻找。
C.父亲的横死和奶奶的离世给“我”带来的影响形成了鲜明对比,“我”最终认识到自我与故乡关联的必然性。
D.作者的历史意识使文章主题进一步升华,超越了单纯的情感抒发,而进入对个体与历史关系的深度挖掘。
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中所说“离去-归来”的故事路径的一项是(3分) ( )
A.《边城》中,天保、傩送兄弟俩都喜欢上了船夫的孙女翠翠,最后相约采用唱山歌的方式公平竞争,让翠翠自己选择,哥哥天保自知不及弟弟傩送,选择外出闯滩,却不幸遇险,溺水身亡。
B.《祝福》中,“我”是一个回到鲁镇的知识青年,在“祝福”前,“我”遇到了苦命无依的祥林嫂,当她追闻“灵魂有无”时,“我”敷衍几句后离去。
C.《阿Q正传》中,阿Q进了一趟城后,革命的谣言传到了村子里,引起了村里人的不安,阿Q看过革命党被杀,觉得自己也成了革命党,村里人便开始讨好他。
D.《经山海》中,吴小蒿大学毕业后在城里谋得一份轻松又体面的工作,然而时代的呼唤号召她放弃安逸优渥的生活,义无反顾地返回生养自己的那片热土。
4.请梳理材料二第二段的行文脉络。(4分)
5.两则材料都围绕《宝水》这篇小说展开论述,请简要分析两者侧重点的不同之处。(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夺园记(节选) 张炜
记忆中,父亲唯一的一次长谈,是在母亲离去的第三天。
他说得最多的是河东岁月,整个家族与野狸子的征战:“记住,那是最肮脏最无义的一群,坏人怂恿和指使他们。只要有点廉耻,与他们对决就很难取胜。”
“为什么?”
“因为,”父亲抿抿干燥的嘴唇,好像在想一个显见的理由,最后还是勉为其难,“他们可以用各种办法,而我们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