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苏省淮安市清江中学高三3月份月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570字。
2025年淮安市高三3月份月考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其中,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
②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孕育了丰富的乡土文化,如宗族文化、节庆文化、耕读文化、祭祀文化等。这些文化元素相互交织形构了朴素的乡村价值观和认知体系,进而构建了乡村社会的行为规范。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乡土文化蕴含的礼俗秩序开始在乡村社会中消解,乡村出现了内核“空心”。重塑乡土文化,建设乡村精神家园,对筑牢乡村振兴之根,确保乡村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③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记录了乡村历史、信仰、习俗和生活方式,成为维系乡村社会深层情感的集体记忆。重视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好古树、古桥、古村落、古建筑等蕴含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且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保留代表性乡村公共记忆景观。积极推进剪纸、捏面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育乡村文化的传承人,延续和发展历史遗留的珍贵精神财富。鼓励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和表演,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和了解地方乡村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在保护和传承中寻根溯源,从而在中国传统式的“乡愁”中滋养乡土文化归属。
④涵养乡风文明可以为乡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效地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精神层面的需要,提升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同时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要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尊重乡村本位和农民主体地位。围绕农民需要提供文化服务,组织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提升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
⑤党的领导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方向保证,是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坚实保障。涵养乡风文明,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担当,推进改革创新,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教育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农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农民。发挥党员干部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带领作用,采用党员联系户、党员积分制等形式,引导群众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弘扬时代新风。
⑥坚守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民立场,激活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乡村文化归根到底是农民的文化。要从农民所思所需所盼出发,增强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从而涵养乡风文明。积极探索符合农民群众实际的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让农民群众在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培养一批熟悉和热爱乡村文化的乡村文化工作者,走进乡村,观照农民生活,回应农民期待,以持续的文化创新不断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发挥好新乡贤在移风易俗、倡导文明乡风中的作用,以新乡贤为样板积极引导群众培育发展良好家风,以良好的家风树正气正民风、以弘扬淳朴的民风影响乡风,实现风清气正。积极开展文明模范家庭、星级文明户、“创先争优”和“传家规、立家规、扬家风”等系列主题活动,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向美”,文明生活。
⑦用好文化资源,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文化资源是乡村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也是乡村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乡村文化产业要立足乡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充分挖掘其内涵和价值,提升品质和水平。要结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创造性地将乡土文化转化为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如农耕体验、民俗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地方特色美食、手工艺品等,提高乡村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和收益。以乡土文化为纽带和桥梁,促进农业、旅游、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
⑧凝聚乡村人才,注入乡村振兴新活力。乡村振兴归根到底是人的振兴。我们要以文化产业为纽带,通过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吸引具有各种技能和知识的人才,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关注本地乡村人才培养。我们要积极建立健全本地乡村人才培养、激励和保障机制,提高其待遇和社会地位,增强其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总之,要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乡村文化领军人物,以带动乡村振兴。
⑨创新文化业态,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探索发展多元新型文化业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为农业为主导的乡村经济注入新动能。整合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乡村旅游等乡村文化元素,建立多元、互动、共享的文化产业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文化产业平台,实现对各类乡土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管理、推广和销售,形成以乡土文化为核心、以多元产业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乡村文化产业生态圈,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强大支撑。
(摘编自2023年12月11日“人民网”理论频道)
1.(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乡村内核出现“空心”,是因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传统乡土文化蕴含的礼俗秩序在乡村社会中消解。
B.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既有古树、古桥等物质文化遗产,又有剪纸、捏面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C.新时代的农民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能恰当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
D.新型多元的乡村文化产业生态圈的形成,促进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科技手段的发展。
2.(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族文化、节庆文化、耕读文化等形构了朴素的乡村价值观、认知体系和行为规范。
B.学习传统技艺和表演,可以帮助年轻人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增强乡土文化归属感。
C.本文多处使用排比和长句,形式整齐,加强语势,强调语意,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等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以优秀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话题。
3.(3分)下列选项,不属于“用好文化资源,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的一项是( )
A.清江浦线编、盱眙花船舞、博里农民画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提升了乡村文化的品位。
B.拥有丰富海产资源的青岛,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带货,大量网友涌入进行抢购,使当地渔民收入翻了一倍。
C.猪血豆腐、长官包子、大柳面、丁家壮馍等传统美食打造了地方特色,成为山东大集一张张诱人的名片。
D.连云港《西游记》文化节、玉兰花花会、东海水晶节、赣榆徐福节等节庆文化,丰富了港城的旅游资源。
4.(4分)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⑨段的论证结构。
5.(6分)某地准备开展“乡村文化振兴”座谈会,作为参会代表,请你根据材料内容提几条建议,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