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940字。
广东省东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交流以各种符号为中介,个人通过解读代表对方的行为符号做出反应,实现互动。在身体线索缺失的网络空间中,网络表情符号作为身体语言的替代品应运而生。表情包是一种新的、极具风格化的网络表情符号。它的生产与传播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出于表达情感与追求个性的目的。它不仅是网络时代中青年人肢体语言的替代品,也是一种日常文化实践。
斯蒂芬森认为人们进行传播活动与其说是出于功利的考虑,不如说是为着游戏的目的。游戏场景形成了人际交往的一个缓冲空间,它就像双引号,借用第三者的表情、姿态和语言,仿佛你是不需要负责任的,在表情包的语境氛围里,我们表达在现实社交中因约束而不敢展现的一面,并且不必为此种“任性”付出成本。表情包的人际交流以游戏情景的确认为前提,以这一逻辑来审视表情包的话语风格,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表情包中一些文本会展现出一种出奇张狂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不被现实容忍的嚣张态度,在表情包亚文化中被视作个性和趣味;一些带有戏剧化、夸张化的动作和表情,被看作好的素材。表情包开启了“第二种生活”,被拼接、恶搞后的形象如同“小丑”纷纷登台演出,成为拥有多重人格的自己。那些直抒胸臆的甚至超现实的表达都是狂欢里值得褒奖的演出。对于表情包亚文化社群中的人而言,深植于情境和文化的解码过程会使彼此产生心照不宣的默契与喜悦,而对于圈子外的群体,表情包则更像是场灾难。
表情包文化所实现的不仅仅是一些流行的段子和图片的组合,它具有既解构又建构的创新能力,通过挪用、拼贴、同构、颠覆、破坏,传达出富有意味的“反讽”风格。反讽最显著的特征即言非所指,一个陈述的实际内涵与它的表面意义相互矛盾,单纯从字面上不能了解表情包的真实含义,甚至有时是说此指彼,正话反说。在这个海绵般的载体内,情感和态度的传达微妙而多元。詹姆逊认为,这是“透过种种借来的面具说话,假借种种别人的声音发言”。它成为非主流群体最经常使用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既对主流文化做出适应,又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以新的语境挖掘被人们忽略的矛盾与张力,是一种安全和巧妙的解构手段。
(摘编自杨嫚《网络表情包的亚文化风格构建:从自我表达到公共空间》)
材料二:
社交媒体时代,表情包作为交际双方的表情指代,主要以非语言形式介入交际双方微观层面的情感交流中,需要彼此切实感知各自的情感状态,在完善的传播流程与机制作用下进行情绪分享,进而引发共鸣共情,实现人际传播。
表情包通过情绪类型化处理,将使用者都能够理解、感知的共同经验进行符码转化,使其成为相对稳定的结构性存在。简单来讲,就是表情包制作者、使用者、传播者需要对其情绪指向或内涵意蕴有相同、相近的理解,然后在共享式集体记忆的建构中达成深层沟通,夯实表情包狂欢的情绪基础。无论是萌文化类表情包,还是戏谑类表情包,抑或是解构类表情包,狂欢背后都是具有广泛关联的共同经验,交际主体依托共同经验进行表情包分享,最终实现情绪转移与接受。
表情包作为表情指代,具有较强的延展性,可以通过夸张、变形、异化等方式对常规情绪进行放大,是形成狂欢广场的重要催化剂。在狂欢广场的语境感召下,受众会在本能的驱使下,对放大后的表情进行潜在模仿,实际上这就是对表情包情绪指向的感知与反馈,这会使人联想到其他交际主体的情绪体验,而这正是狂欢活动中群体认同形成的重要前提。从某种程度上讲,表情包的狂欢,内核是移情,是感知并分享他人情绪的一种本能状态。
当前,去实体化传播依然是社交媒体场域内的主流形态,身体的离场让人际传播变得更加不确定,而表情包狂欢实际上就是对这种缺憾情感进行补偿的结果。源于网络娱乐文化的表情包,对现实人际交流的严肃性、单调性进行了全面消解,图文叙事的表达方式是生动的、开放的,甚至在情绪宣泄时,使用表情包也可以让传播者避免陷入尖锐严肃的话语审判或形象桎梏中,其娱乐化功能发挥着重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表达情感与追求个性,在日常生活中青年人生产与传播表情包,替代了肢体语言。
B.表情包具有社群性,群体内的人解码时会有默契与喜悦,而群体外的人则可能无法领会。
C.交际主体的共同经验经过符码转化后,具有相对稳定性,能夯实表情包狂欢的情绪基础。
D.表情包属于可视性叙事,它通过各种叙事手段补偿社交媒体去实体化传播中缺失的情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表情包呈现张狂态度,是因为人们使用表情包时以游戏情景的确认为前提,这是人际交往一个的缓冲空间。
B.非主流群体使用表情包对主流文化做出适应时,又可以表达自己的态度,这说明表情包具有解构与建构的双重性。
C.在表情包狂欢广场的语境中,受众感知并分享他人的情绪,进而形成群体认同,这导致了常规情绪的夸张变形。
D.表情包消解了现实人际交流的严肃性与单调性,即使宣泄情绪,也不会使人陷入尖锐严肃的话语审判或形象桎梏中。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表情包“引发共鸣共情”的条件的一项是( )
A.交际主体使用的表情包经过了情绪类型化处理。
B.表情包中蕴含着使用者们都能够理解的共同经验。
C.表情包通过夸张变形等方式放大了常规的情绪。
D.受众在使用表情包时最终实现了情绪转移与接受。
4.两则材料在论及表情包的“狂欢”时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有人认为表情包成为当代人的社交“副语言”,请根据两则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有一棵树
陈仓
好几次,我回陕西老家的时候,父亲指着院子背后的一棵梨树问我,把这棵梨树给你,你想干什么?
我说,小时候嘴馋,最想让它长果子;后来没有衣服穿,最想拿它烧火;前几年喜欢看书,最想用它打几个书柜——梨木的书柜应该是最好的书柜;现在呀,好多事情都想开了,希望它什么都不干,陪着父亲一直好好地活着。有一次我反问父亲,你呢,你最想用它干什么?父亲说,那棵树是隔壁人家的,隔壁人家舍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