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教案2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2/24 21:33: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30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海燕
王松
教学目的
一、理解这首被誉为迎接革命风暴的战斗诗歌的政治意义。
二、理解“海燕”这一敢于搏击暴风雨的勇敢形象,学习它的战斗精神。
三、进一步学习象征、映衬、对比等写作技巧,学习写新诗。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
二、对作者和时代背景略作介绍,帮助学生把握主题。
三、反复诵读,从而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的形象,以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
四、从整体入手,继续讲解象征手法,并与比喻手法作比较,以区别其不同用法。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二、重点分析海燕形象。
三、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结构与思想内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旧课
1、全班朗读《青纱帐——甘蔗林》
2、默写词语,并写出同义词或近义词一个。(括弧里的是参考答案,下同)
凛冽(寒冷)炽烈(灼热)高亢(高昂)锐利(锋利)破烂(褴褛)
充溢(充满)琼浆(玉液)朝阳(晨曦)辽阔(广袤)健步如飞(步履矫捷)
3、写出(青纱帐——甘蔗林)的韵脚。
左右邻座学生互相批改后,交给教师复查。
二、教读新课
1、简介作者及作品
讲述:作者高尔基(1868——1936)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他第一次投稿时,具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意为“苦难”)。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指名朗读课文注(1),读后,教师再作补充:1901年,当时俄国的革命运动正不断高涨。高尔基参加了种种反沙皇统治的斗争,发表了尖锐抨击沙皇的演说。他根据斗争的经历,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春天的旋律》(又译为《迎春曲》《幻想曲》)。列宁曾经在《暴风雨之前》一文中,引用“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