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870字。
江西省南昌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至三单元及古诗词
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城市公共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水空间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保护文化遗产、展示城市风貌、
开展公共活动等一系列复合功能。伴随城市更新与转型发展,以及人民对高品质公共空间的需求日益增加,
滨水空间焕发新光彩。如今,一批设计师以大胆多元的实践赋予滨水空间新的生命力,使其成为城市中颇
具吸引力的“活力磁场”。
顺应自然法则,以设计彰显鸢飞鱼跃的生态之美。许多设计师着力发挥滨水空间在水源涵养、雨洪调
节、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作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在海南省三亚市,三
亚河、临春河贯城而过,设计团队仔细分析这两条潮汐河独有的水文生态特征与红树林特殊的生长环境,
模拟自然状态修复曾经遭到破坏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为鸟类、鱼类、哺乳类、两栖类等各类生物提供适宜
的栖息环境,让“白鹭成群、红树繁盛”成为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精心设计的木栈道与亲水平台被小心
翼翼地轻置于红树林间,使人漫步其中可以感受到不同于椰风海浪的别样风情,体验到红树林的美丽与神
奇。绿色,是城市滨水空间的底色。对水的生态规律的研究,是城市滨水空间更新设计的基础。遵循生态
文明理念,有助于在城市中更好地挖掘、展现自然的生机与浪漫。
传承文化记忆,以设计展开历史与现实的时空对话。滨水空间见证了城市发展历程,也镌刻着深厚的
历史文化印记。挖掘提炼历史文化信息并使其与日常生活相融,是滨水空间更新的精神内核。在北京市永
定河畔,宏伟的首钢工业遗址与激情的冬奥会碰撞出绚烂火花。设计团队将以火车、站台、隧道等元素为
代表的工业文化与冬奥文化相融,强化了场所的记忆感、归属感与认同感,也创造出一种戏剧性的古今时
空对话之感。借助设计的力量,滨水空间正在成为传承历史文脉、彰显城市品格的新载体,让人们在流淌
的江水中感悟古韵新风。
营造丰富场景,以设计传递空间流转的艺术魅力。城市滨水空间往往是城市天际线、建筑风貌等集中
展示的区域,是呈现城市形象和风貌特色的重要窗口。当下,不少设计师灵活运用艺术和设计手法巧妙化
解水岸高差,将原本单一的工程岸坡形式转变为层次丰富的立体空间,打造可全感官体验的交互场景,塑
造城市精致亮丽的景观风貌。在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闻涛路,原本普通的水泥堤坝化身滨江休闲观光带。
五种深浅不一的蓝色混凝土交错铺地,营造出江潮奔涌之感。艺术与设计的介入,不仅让城市空间得到更
加充分地展示和利用,更让人们“心中的山水”与“自然的山水”相连相融。
激发城市活力,以设计营造共享、包容、关怀的美好生活。滨水空间是承载日常公共活动的活力带,
也是塑造城市文化“颜值”的保障线。随着时代发展,滨水空间不断适应人们的新生活方式,调整自身功
能与定位。以广东省深圳市茅洲河左岸科技公园为例,园中不仅有湿地、喷泉、观演广场等,还有科技展
厅,人们可以在散步、嬉戏之余学习知识,了解科技。伴随城市滨水空间的更新,许多河流已不单纯是河
流,更是一个片区,代表着一种新的治理理念和模式。
期待更多设计师为城市滨水空间更新贡献智慧,使之成为人文荟萃、生态友好、活力无限、开放共享
的高品质空间,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马浩然《让城市滨水空间成为“活力磁场”》)
材料二:
首先,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以生态优先,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在桂林的环城水系项目中,设计者以生
态保护为基础,注重绿化和生态修复。通过在河岸种植植被,增加绿地面积,发挥绿地的净化空气、减缓
水流的作用,形成自然优美的滨水景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承担着复合功能的滨水空间是城市公共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师在设计时会顺应自然规律,以期达
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B. 城市滨水空间常常是呈现城市形象、风貌特色的重要窗口,是市民日常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需要随着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调整定位。
C. 桂林环城水系项目的设计者,本着生态优先原则,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采取在河岸种植植被、增加绿地
面积等措施,打造出优美的景观。
D. 滨水景观设计都应该体现出简洁、明快、开放等现代化特点,石家庄新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滨水景观
设计利用了现代的景观元素和材料。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设计团队将永定河畔宏伟的首钢工业遗址代表的工业文化与冬奥文化巧妙融合在一起,体现了城市滨水
空间要传承文化记忆的设计理念。
B. 要化解工程岸坡原本单会的形式,设计师就必须运用艺术和设计手法化解水岸高差的问题,从而将其转
变为层次丰富的立体空间。
C. 城市滨水景观可将传统的古村落、古建筑、古代文化等文化元素在设计时巧妙融入,建设文化广场、景
观小品等,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D. 衡量滨水景观设计的成功与否,既要看其是否能满足市民多样化的需求,还要看它有无兼顾原有生态环
境等的保护和利用,有无破坏或损失。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中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因地制宜特点的一项是( )
A. 某地城市滨水景观通过智能化系统对公园内的灯光、喷泉、厕所等设施进行控制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节省人力资源。
B. 深圳半山公园将新建或改造 69 千米半山健步道,有机串联 3 处瀑布景观、4 个水库景观节点等,整体建
设将打造成具有盐田特色的“生态翡翠项链”。
C. 临港滴水湖环湖景观带强化功能辐射,结合居民的日常休闲需求,扩大公园绿地服务范围,重塑体系结
构,推进环滴水湖绿地和滨河绿地建设。
D. 海淀北部滨水公园的渠首段设计以“娱”为主,设计结合道路设置入口广场空间,沿河岸设置木平台及
栈道等滨水空间,满足居民亲水需求。
4. 材料一中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 某地为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将利用滨水空间打造成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在滨水空间设计方面可采纳
哪些具体的策略?请联系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D.“都应该体现出简洁、明快、开放等现代化特点”以偏概全,根据原文“城市滨水景观设计需要充分考
虑当地的环境、历史、文化和社会特点,因地制宜制定设计方案”“石家庄新区是现代化的城市新区,因
此滨水景观设计应体现出现代化的特点”可看出,不是所有的滨水景观设计都应该体现出简洁、明快、开
放等现代化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飞逝
[苏联]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轮船在靠近基涅什马的时候,超过了一排木筏。
轮船掀起的波浪溅到木筏上。在紧系着钢索的一根根厚厚的松木上,站着一群姑娘,她们手握长杆,
好像在呼喊,可是风把她们的喊声吹到了河对岸,根本听不清她们究竟在呼喊什么。唯一能看到的只是姑
娘们坚固的牙齿、她们那一张张挂满了笑容的黑黝黝的脸庞、鲜艳多彩的头巾,以及黝黑的腿上那随风扬
起的印花布裙摆。
萨莎站在驾驶舱里。她把铜制的扩音喇叭放到嘴边,开始喊话:“姑娘们,一切都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