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教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粤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三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9/9 20:58:06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9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12360字。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教案   科学小品
设计:张庆军
4、说数        沈志远
教学目的
    1、了解数学的发展轨迹。
    2、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把抽象内容说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教学方法
    分析讨论法
教学设想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说:“数学是科学之女王。”写《说数》就是要揭开这位美丽女王神秘的面纱,亲睹其绝代风华。中华民族也是个有着数字情结的民族。有人统计,一部《唐诗三百首》,嵌入数字的诗就有一百三十首之多。历代诗人以数字入诗更是随处可见,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数不胜数。清代文人纪晓岚更是别出心裁,他有一首咏雪的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芦花皆不见”,将数字运用得出神入化,堪称数字妙用的典范。
 数字的背后,更有着丰富的知识和含义。它是记录人生的足迹。比如我们七岁背起书包进了学校的大门,十八岁庄严地宣誓成人。孔子还说过:“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里的数字,成了人生中一道道里程碑,记录了我们的成长。
 普普通通的数字原来拥有这样多的寓意,是这么的有趣。那么数究竟是怎么来的?数又是如何发展的?数还有什么新东西等待我们去发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准确严谨、情致盎然的科学小品文——《说数》。
二、课文分析
    一篇科学散文,1999年8月8日在《文汇报笔会》发表。
    数学是思辨的科学,素以抽象艰深著称。其实,数学之思辨基于逻辑公理系统,如能按部就班循序而进,就可以化难为易。抽象源出于实际,而又应用于实际,如能从其原型说数,就可以具象思维来理解抽象原理。
    例如,虚数和复数本为数学中较难的内容,有的大学生也视为畏途,但一些读过《说数》的中学生却能津津乐道,并提出问题。
    又如山东有一位青年作家、诗人路也,她说:“以前不知道数学如此之美,如果我在中学时就读过《科学是美丽的》,定会选择数学作为自己的专业。”
    圆周率的奇妙令人惊叹不已,于是联想到“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文中的小诗《零赞》:
            你自己一无所有
            却成十倍地赐予别人
            难怪你这样美
            像中秋夜的一轮明月。
    著名作家、诗人邵燕祥在《科学家与诗》一文中对此诗评论道:“那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联想,出人意外。”今后赏月,你也许会想到“O”了。
    以数入诗还有一个理由:诗与数学相似。好诗就如清澈的水晶那样晶莹剔透、流光溢彩,数学的逻辑公理系统也是通体透明、一尘不沾的。诗人与数学家是心灵相通的一对同命鸟,否则数学界怎么会也出了一位“普希金”呢?(见《科学是美丽的》,上海教育出版社)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