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统一练习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1219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统一练习语文试卷
说明:
本试卷共六道大题15道小题,共6页,满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请将全部答案对应题号作答在答题纸上。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司马迁一生最大的特点是好奇,这是浪漫精神最露骨的表现。因为好奇,所以他在二十岁就遍游全国,而且专门“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厄困鄱、薛、彭城”,开始冒险而浪漫的生涯。因为好奇,所以他的文字疏疏落落,句子极其参差,风格极其丰富多变,既像怪特的山川一样,无一处不是奇境,又像诡幻的天气一样,无一时不兼有和风丽日,狂雨雷电!
司马迁爱一切奇,尤爱人中之奇。人中之奇,就是才。司马迁最爱才。司马迁常称他爱的才为奇士。例如:“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遂字王孙,亦奇士,与余善。”
他对一切有才能的人,不论古今,一律在爱着。他最爱古代的周公、召公,所以他对李斯的惋惜就是他没有做到周、召。“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对于韩信的同情,也是认为他伐功矜能,不能做周、召。“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对于周勃的称赞,也以周公拟之,“及从高祖定天下,在将相位,诸吕欲作乱,勃匡国家难,复之乎正。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
在跟他同代的人中,萧何、曹参、陈平之才,都是他推许的。他说:“申屠嘉可谓刚毅守节矣,然无术学,殆与萧、曹、陈平异矣。”其实这般人在人格上本来未必多么高尚,但在才能上都是不凡的。只要在才能上不凡,就为司马迁所欣赏了——像欣赏一种奇花异草。在这数人中,尤其是陈平,司马迁更倾慕地说:“陈丞相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方其割肉俎上之时,其意固已远矣。倾侧扰攘楚魏之间,卒归高帝,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及吕后时,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脱,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非知谋孰能当此者乎!”
(摘编自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材料二
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评价司马迁:“子长多爱,爱奇也。”(扬雄《法言•君子篇》)对这一“奇”
字,历来众说纷纭,多数人认为指司马迁评判人物,选定篇章,着重倾向于奇人奇事,尤其重在建功立业、品行特殊之人,这是不错的。细按《史记》内容,具体加以考察,便不难发现,在《史记》130章、53万言的篇幅中,专写人物的列传的字数,占全书百分之七十,在这些人物中,尚勇重义的英雄人物,往往令人印象深刻,感慨难忘。这是《史记》有别于其他史著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最爱的古代人才是周公和召公,他评价人物才能的最高标准就是“能做周、召”,他对李斯的惋惜和韩信的同情可算其例证。
B. 通过研究《史记》的内容可知,人物传记占据主要篇幅,是最令读者感慨难忘的内容,也是《史记》
与其他史书的主要区别。
C. 材料二画线语句将对司马迁的“好奇”的内涵的理解上升到精神思想层面,据此可知前人对司马迁的理解比今人更为深刻。
D. 许多评论家赞许司马迁对“当代史” 勇敢叙写,因而顾颉刚认为《史记》中内容最精彩、价值最高的是“武帝之世”部分。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侧重探讨司马迁的人格特质及其对创作风格的影响。
B. 材料二列举了蔺相如等人物,来证明司马迁对英雄的理解。
C. 材料三援引众多评价,显示了作者的创新意识和宽阔的学术视野。
D. 材料三将司马迁与“童心”联系,为解读《史记》提供了新路径。
3. 根据三则材料,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司马迁“好奇”的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
A. 结局悲惨但有理想有作为的人物,如被秦国车裂的商鞅、郁郁而死的贾谊、被身斩东市的晁错、被活活饿死的周亚夫等出现在司马迁笔下。
B. 司马迁的个人遭遇促使他更加关注和同情那些被社会忽视或低估的奇士和英雄,他的生活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C. 司马迁特别注重特异性的故事情节和场面,如《田单列传》中的火牛阵,《淮阴侯列传》中的背水一战,《越王勾践世家》中的卧薪尝胆等。
D. 《史记》纪事所涵盖的历史跨度长,其间有不少史料缺失,所以司马迁不得不广泛地搜集各种奇闻异事,用以丰富历史叙述。
4. 司马迁的“好奇”给他写作《史记》带来了哪些影响?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分析司马迁“好奇”的特质,探讨了其对《史记》创作的深远影响。材料一集中展示了司马迁对“人中之奇”与才能之人的欣赏;材料二强调他对英雄人物的深情描绘,即其“奇”之审美
倾向;材料三则从史料收集与叙事视角创新方面,揭示其“好奇”的表现。这种好奇心不仅丰富了《史记》的内容,也赋予其独特的艺术和思想价值,使之成为一部兼具广度与深度的伟大史作。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人物传记占据主要篇幅,是最令读者感慨难忘的内容”错误。根据材料二原文“专写人物的列传的字数,占全书百分之七十,在这些人物中,尚勇重义的英雄人物,往往令人印象深刻,感慨难忘”可知,原文认为最令读者感慨难忘的是人物传记中尚勇重义的英雄人物,而不是传记中的所有人物。
C.“据此可知前人对司马迁的理解比今人更为深刻”错误。材料二中画线语句是前人对司马迁的“好奇”的深层含义的理解,但不能据此得出“前人对司马迁的理解比今人更为深刻”的结论。
D.“因而顾颉刚认为《史记》中内容最精彩、价值最高的是‘武帝之世’部分”错误。本项两个句子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顾颉刚对《史记》的评论只是对前一个句子的举例说明。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7分。
5. 请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文。
(1)摐金伐鼓下榆关,_______。(高适《燕歌行》)
(2)梦入神山教神妪,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
(3)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4)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陆游《书愤》)
(5)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以“_______,_______”二句赞扬屈原《离骚》写寻常事物但意旨博大,列举浅近事例但表达的意义深远。
(6)_______,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