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考试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2650字。
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当时中国革命形势蓬勃发展,毛泽东同志回到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创建了韶山党支部。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湘江秋景图,“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时空,一个“独立”尽显豪迈。随后,“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多角度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寄寓着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词的下阕,“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勾起回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生动再现了青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意气风发、以天下为己任的形象,最后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收尾,表现出革命青年勇往直前的斗志。
材料二: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当时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作者心情苦闷彷徨。文章开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奠定基调。接着,作者漫步荷塘,笔下的荷塘月色美不胜收,“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巧用比喻,绘出荷叶风姿;“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拟人添灵动;“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用得绝妙,将嗅觉与听觉打通,让清香更具韵味。后半部分作者思绪飘远,联想到江南采莲,为文章添一抹悠远情思,最后回归现实,悄然进屋。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漫江碧透 漫:满,遍
B. 书生意气 意气:意志和气概
C. 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把……当作粪土
D.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弥望:远远地望去
2. 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开篇营造出一种雄浑开阔的意境,突出了词人孤独却豪迈的心境。
B.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通过鹰、鱼等生物展现出万物在秋霜下蓬勃竞发的活力。
C.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曲曲折折”“田田”写出了荷塘的曲折与荷叶的繁
茂。
D.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句将清香具象化,反而失去了朦胧美感。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长沙》上阕景中寓情,下阕忆旧言志,抒发了青年毛泽东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与担当精神。
B. 《荷塘月色》以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依次描写了沿途所见、荷塘月色及联想内容,结构清晰。
C. 两篇作品虽创作背景不同,但都展现了作者在特定时期的心境,且都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D. 《沁园春・长沙》风格豪迈奔放,《荷塘月色》风格清新淡雅,二者代表了现代诗词散文的不同风格极致。
4. 《沁园春•长沙》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描绘出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
5. 结合《荷塘月色》,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感官描写来展现荷塘月色之美的。
【解析】
【导语】《沁园春•长沙》创作于革命高涨时期,通过雄浑的自然景象和热血的学生岁月,抒发了毛泽东对国家及革命的豪迈抱负。而《荷塘月色》则在白色恐怖笼罩下,通过夜游荷塘的细腻描写,流露朱自清在动荡时期的孤寂与思索。两者虽风格迥异,一豪放一淡雅,但都借助自然景物传达个人情感,体现了不同时期知识分子对时代的关注和思考。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D.错误。“弥望”,满眼,表示放眼望去看到的景象。表现出荷叶之多、满眼都是的感觉。
故选D。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经典杂文。当时,中国文化界在对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问题上乱象丛生,国民党反动派奉行卖国主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盲目推崇西方文化;一些复古派则主张全面复古,排斥一切外来文化。鲁迅有感于此,写下这篇文章。
文章开篇指出“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这导致中国与世界隔绝,落后挨打。接着谈到“送去主义”,如“学艺”上的送古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