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8960字,答案扫描。
秘密 启用前
遂宁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笔迹的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 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 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 返朴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 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 “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 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 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
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 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高一语文试题 第1页(共8页)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 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 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 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 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新时代乡村由传统礼俗社会向现代法理社会转型,推进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质是法治化。但现阶段国家推行的“法治下乡”建设仍需尊重与延续乡土传统,仍需借助乡规民约等传统礼治的“软法”力量。
受传统乡村社会“无讼”理念的影响,法治的舆论支持力量尚未成型,增加了送法下乡、实现法治乡村建设的难度。 为此,当前乡村治理的法治建设应当充分吸取“礼敬尊长”、“兄爱弟恭”以及“和睦邻里”等以习惯法形式表现出来的“礼治”规范的文化精髓,利用而非排斥包括“宗族”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子构想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模式:在小国寡民社会中,靠每个人的本能、良知,就能自然地维持社会秩序的和谐和稳定。
B.乡土社会是一个“无治而治”的社会,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不需要借助外力,传统礼俗和道德规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C.礼和法都具有维持社会规范的作用,但二者维持规范的力量并不相同,维持礼的是无形的传统,而维护法律的是国家权力。
D.“学而时习之”,指对先辈积累的经验的学习与传承;将学习所得转化为应对生活的能力,这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方式。
高一语文试题 第2页(共8页)
2.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尊重与延续乡土传统,借助乡规民约可降低送法下乡难度,就能实现新时代乡村从传统礼俗社会向现代法理社会转型。
B.在乡村治理法治化的过程中,“息讼”文化虽有积极作用,但弊大于利,因为这种观念会使村民们的法律意识相对淡薄。
C.城镇化与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使传统文化所处的环境面临变革,礼治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化解乡村社会出现的新问题。
D.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说明中国乡村仍然是乡土社会。
3.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二中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具体措施的一项是(3分)
A.回归传统的礼治秩序,使之成为现代乡村治理主要手段
B.表彰尊老敬老模范家庭,重塑农民责任观念和主体意识
C.学习并传承传统文化,吸引年轻一代参与传统礼仪活动
D.弘扬重义轻利的传统理念,矫正过于追逐个人利益倾向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说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4分)
5.浙江省枫桥镇建立了调解志愿者协会、红枫义警、枫桥大妈、义工协会、乡贤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取得良好的效果,被誉为“枫桥经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这些社会组织对乡村治理的意义。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秦淮拾梦记
黄 裳
三十三年以前,报社的办事处就设在户部街上。 我就在这里紧张而又悠闲地生活过一段日子。 特别是从《白下琐言》等书里发现,这里曾经有过一座“小虹桥”,是南唐故宫遗址所在,什么澄心堂、瑶光殿都在这附近时,就更产生了一种虚幻的满足。
三十年前的旧梦依然保留着昔日的温馨。这条小街曾经是很热闹的,每当华灯初上,街上就充满了熙攘的人声,还飘荡着过往的黄包车清脆的铃声,小吃店里的小笼包子正好开笼,咸水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