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pdf
  • 资源大小: 5.53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18 20:00:3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8840字,答案扫描。

  秘密     启用前
  遂宁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笔迹的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这里有两个要点必须着重指明。 第一个,在前面已经说过的,这里再重复说一说,就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 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哲学史上有所谓“唯理论”一派,就是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 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 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 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 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第二是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 这种理论的错误,在于不知道感觉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某些真实性的反映(我这里不来说经验只是所谓内省体验的那种唯心的经验论),但它们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这种反映是不完全的,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 这种改造过的认识,不是更空虚了更不可靠了的认识,相反,只要是在认识过程中根据于实践基础而科学地改造过的东西,正如列宁所说乃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东西。庸俗的事务主义家不是这样,他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 这种人如果指导革命,就会引导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对于唯物
  高二语文试题 第1页(共8页) 
  的唯理论和经验论而言,非指唯心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 由感性到理性之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对于一个小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事物或一件工作的认识)是如此,对于一个大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社会或一个革命的认识)也是如此。
  (摘自毛泽东《实践论》)
  材料二:
  纵观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从孔夫子直到孙中山,“知行”关系问题的探讨始终是中国哲学认识论探讨的主题。 几乎所有的中国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发表过相关论说。 这就决定了在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改造过程中,如果撇开中国认识论中有生命力的“知行”关系学说而另立炉灶,势必背离中国认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 但是,中国古老的“知行”学说,如果不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进行改造,也终究走不出其伦理化的狭窄视界。 毛泽东的高明之处在于:一方面他熟知并抓住了中国认识论传统中有活力的东西,即“知行关系”;另一方面他又抓住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根本的东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认识的第一步属于感觉的阶段,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经验论”一派忽视了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B.感性认识仅仅是对事物片面和表面的认识,要想认识整个事物和事物的本质,就需要发展到理性阶段。
  C.庸俗的事务主义家重经验而轻理论,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客观过程,因此在指导革命实践时容易导致失败。
  D.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学说有伦理化的局限性,这就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对其进行科学的改造。
  高二语文试题 第2页(共8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唯心论者抛开感性认识来谈理性认识,否认认识开始于实践,忽视了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
  B.根据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在开展航天科技创新时,仅凭感性经验或理论设想都不行,需将二者融合。
  C.中国传统“知行”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某些相通之处,这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中国化的文化基因。
  D.要建立科学规范的、注重严格逻辑思维的现代知行观,就需要完全摒弃中国传统“知行”学说的直觉思维。
  3.下列符合材料一中“认识论的唯物论”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尚书》)
  B.“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礼记》)
  C.“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
  D.“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4.毛泽东的实践观点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有哪些本质区别?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4分)
  5.毛泽东《实践论》对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创造性转换,给我们当下的学习带来哪些启示?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复活(节选)
  【俄】列夫•托尔斯泰
  陪审员们走进议事室,第一件事就是掏出香烟抽了起来。 刚才在法庭里,他们多少都觉得有点做作。 ①但一走进议事室,这种感觉就烟消云散了。 他们如释重负,兴致勃勃地交谈起来。
  “那姑娘没有罪,她只是一时糊涂,”商人说,“应该从宽发落。”
  “这正是我们要讨论的,”首席陪审员说,“我们不能凭个人印象办事。”
  “要是玛丝洛娃没有和那些茶房勾结,他们不可能知道有那么一笔钱的,这才是关键所在。”店员说道。
  “那么,依您看,钱是她偷的咯?”另一个陪审员问道。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