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一中、 南漳一中 、老河口一中三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5100字。
高二年级12月考试语文学科试题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日臻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逻辑不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善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的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殆尽。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则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强化逻辑训练。
(摘自朱建平《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有删改)
材料二
语言和逻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
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某种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必须在逻辑同时是科学和艺术时,这一目的才能实现。
B.理性推演活动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使推理出现瑕疵。
C.具有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外和美。
D.语言和逻辑密不可分,语言运用的艺术,既受到逻辑的制约,又可以突破逻辑的拘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的人具有较强的逻辑能力,因为他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潜在的逻辑能力,这种能力具有“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
B.所谓“无理而妙”,就是指语言运用艺术在某些情况下,突破了逻辑规律的框框,使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C.材料二中写鲁迅的话是为了正面证明“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已经得到了学者的认可和重视。
D.人们要发挥出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需要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
3.下列选项中的诗句,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3分)
A.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B.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C.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唐.杜甫《登岳阳楼》)
D.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诗经•无衣》)
4.文本一和文本二对逻辑的理解各有侧重,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4分)
5.《将进酒》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也能体现材料二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 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
②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