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300字。
浙江省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古代,“工匠精神”也是非常突出的,有鲁班、庖丁等“工匠精神”的典型。而且早在《诗经》中,就把对骨器、象牙、玉石加工,形象地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朱熹对此解读为“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工匠精神”在东西方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因为它代表了人类追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想。但基于文化的属性和发展的形态不同,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具体的表现样式上,也存在着一定差异。
相比较而言,东方文化(主要以中国文化为代表)侧重于对柔性要素的重视,在设计和制造上,为追求完美和极致,多强调反复揣摩,孜孜不倦,法自然以为师,毕纤毫而传神,既体现出一种精益求精的功能特点,也展现出一种典雅优美的审美特点。
而西方文化较为侧重对刚性要素的重视,在设计和制造上,强调对产品质量的高标准,要求必须确保每个部件质量的上乘,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要求优质高效。
有人说,这个时代“工匠精神”已经缺失了,造成这种缺失的原因很多。
从宏观的层面上来说,我国在由传统的农耕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许多农民身份的人到城里打工,他们还未能完全适应工业化社会对产品设计与制造的规范化要求,还缺乏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领悟。
从中观的层面上来说,在我国,建立一整套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将“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工作态度和制度设计,贯穿其中,长期建设,还是一个新课题。
从微观的层面上来说,“工匠精神”在传承过程中遭遇了一些困境,许多人在快速现代化的浪潮中眼花缭乱,静不下心来认真真做好一件事,缺乏耐心、专注、细心和持久力。
因此,“工匠精神”给人一种“缺失”的感觉,但并不意味它“消失”了。在工业 4.0 时代,应该说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工匠精神”,所以,在今天,大力倡导“工匠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营造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
当今该如何发扬“工匠精神”?
倡导“工匠精神”,首先,是要文化上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的传统,全方位地将追求唯美(完美)、精致的精神贯穿在互联网时代,让这种文化真正地深入人心。其次,是要在制度的设计上,处处都能体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点细心缜密,无论是互联网的实体企业,还是虚拟产品,都需要将这种“工匠精神”贯穿其中,这样才会让企业、产品,真正具有一种品质。再次,就是让“工匠精神”能够成为每一个员工的自觉追求,做到凡事都去追求99.99%,甚至100%,而不是“差不多”将这种精神作为一种做人做事的态度,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这样,在互联网时代,重拾“工匠精神”,以极致的产品和服务,打造出中国制造业“互联网+”的示范标杆,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了。
(摘编自北京日报《寻回并发扬“工匠精神”》)
材料二: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西方的工匠精神都追求极致和完美,可见“工匠精神”在东西方是完全一致的。
B. 西方文化对刚性要素的重视,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属性和发展的形态的影响。
C. 当代“匠”的内涵相对于《说文》里“木工也”的解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D. 匠人的世界可能很小,但具有工匠精神的他们却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中,“切”“磋”“琢”“磨”四字,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B. 许多到城里打工的农民缺乏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是当代“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之一。
C. 东方的“工匠精神”追求完美,强调反复揣摩,这与当代企业追求效率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D. 企业厚植工匠精神,才能活力涌流,才有金字招牌,才能使产品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的检验。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巧手发明费精神,泽惠民生到如今。妙艺绝技称寰宇,端赖斯人有慧心。(《咏鲁班》)
B.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唐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C. 信意闲弹秋思时,调清声直韵疏迟。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心自知。(唐白居易《弹秋思》)
D.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唐郭震《古剑篇》)
4. 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工匠精神”,但论述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请简要概括。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在东西方是完全一致的”说法有误。原文中说“‘工匠精神’在东西方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因为它代表了人类追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想。但基于文化的属性和发展的形态不同,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具体的表现样式上,也存在着一定差异”,可知两者只是基本一致,仍存在一定差异。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截击
孙犁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我们从小屋里走出来,看了看吴召儿姑家的庄园,这个庄园,在高山的背后,只在太阳刚升上来,这里才能见到光亮,很快就又阴暗下来。东北角上一洼小小的泉水,冒着水花,没有声响;一条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也没有声响,水大部分渗透到沙土里去了。这里种着像炕那样大的一块玉蜀黍,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豆,周围是扁豆,十几棵倭瓜蔓,就奔着高山爬上去了!在这样高的黑石山上,找块能种庄稼的泥土是这样难,种地的人就小心整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