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A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4年12月测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020字。
TDA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4年12月测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50分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黑神话:悟空》制作团队以《西游记》为故事蓝本进行改编,对原著进行了分析、阐释、想象 以及解构,从“见自己”中跳脱出来,经历“见天地”,以“见众生”的视野格局重新解读了《西游 记》的人怪神佛形象和取经故事情节;以西游故事中的孙悟空为原型,重新构建了角色的身份,打破了文学背景下的形象认知,给予了人物角色一定的神秘背景;以西游精神为重要设计核心,精准保留了原著各类细节设定,刻画了特点鲜明的妖怪形象,增添了神话传说和佛教中的神,力争还原“对味”的西游世界观。2022年发布的剧情插曲中运用多种诗词典故,例如“山海半生漂泊,一叶孤舟”化用孟浩然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为何心有灵犀从来难长久”借李商隐《无题》表情深却不寿,词几乎句句用典,逻辑清晰,质量可观。《黑神话:悟空》的背景、角色、立意、文案都在保留经典设定的前提下融入了一定的现实思考,并进一步引发了受众对剧情走向与创新的讨论。
中国游戏产业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与文化的结合程度不够、文化传播力度不深,而游戏集电影、音乐等多类艺术特点于一身,应当补齐这一短板,发挥应有的跨文化传播效果。《黑神话:悟空》在游戏场景设计上独出心裁,同时包揽了多种艺术特色,以微视频的形式传播,无论是画面质感还是设计细节,都体现着中式审美和中国文化特征。
《黑神话:悟空》游戏视频引起反响后,在哔哩哔哩平台搜索“黑神话”视频,“中国文化”“中国风”等词不断出现在高流量视频的弹幕以及评论中,受众关注和期待的关键点在于视频中呈现出 来的中式场景设计和国风配乐元素。先前已有学者提出,“随着元宇宙、虚拟空间、智能社会等新兴 模式到来,中国古建筑样式在游戏中的发展也有很大潜力”。《黑神话:悟空》中的场景参考的是中国 古代文物建筑,有重庆的大足石刻,陕西的水陆庵,云南的崇圣寺,山西的佛光寺、玉皇庙、小西天,河北的苍岩山、玉皇阁等,涉及中国宗教雕塑和雕刻、中国古代建筑、中国传统天文学和神话等多重领域。与此同时,“一款完整的电子游戏的制作,离不开音响和配乐,因为音乐在游戏里的作用几乎 与其在电影和动画片中一样重要”。在已公开的配乐中,有追溯经典的《云宫迅音》,也有专属黑神话 IP的《戒网》,经典曲目再现采用了唢呐、笛子等民族乐器,新IP 配乐编曲和歌词融入国风元素,为游戏进一步打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建筑的场景画面与音乐的衬托渲染相辅相成,无一不彰显属于中国的气势和氛围。
(摘编自汪玉迪《浅析跨文化传播视域下游戏视频〈黑神话:悟空〉的"文化出圈"》)
材料二:
在中国价值观的传承与现代化融合的过程中,文化品牌的塑造与数字化转型连接着古老智慧与现代文明。近年来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国漫、国风,其实都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发现审美的多样性、自由的个性、天人合一的浪漫。《哪吒之魔童降世》所表达的“我命由我不由天”,《长安三万里》 所表达的“呼儿将出换美酒,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制作团队重新解读了《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重新构建角色的身份,给予人物角色一定的神秘背景。
B.《 黑神话:悟空》的游戏视频,由于呈现出来的中式场景设计和国风配乐元素而受到观众的关 注和期待。
C.借助数字技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找到新的表达形式。
D.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价值的传播将会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更精准地传达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黑神话:悟空》既保留经典设定又融入了一定的现实思考,实现了文化传播的效果。
B.中国古建筑样式在游戏中的发展,离不开元宇宙、虚拟空间、智能社会等模式的产生。
C.近年来的电影、电视剧、国漫、国风体现了自由精神,具有与现代文明沟通的文化素质。
D.让用户能理解和接受品牌的核心价值观,需要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为生动的故事场景。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张家界 • 魅力湘西》入选为中国文化品牌30强。
B.“方特东方神画”主题乐园开放全景AR剧场项目。
C.融合国风、二次元的小成本电影《闪光少女》逆袭。
D.法国掀起汉服热,中法友人穿汉服共度“上巳节”。
4.材料一第三段是如何论证观点的,请简要分析。(4分)
5.在当今时代,“新品牌突围须先破局,再出圈”,请根据两则材料,以游戏《黑神话:悟空》为例,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苟非其人
唐棣
古人口中的“苟非其人,虽工不贵”,用李苦禅的话说,就是“人无人格,画无画格”。再说白一 点,就是“字如其人”。人品作品,或者人事,尤其在文学、艺术领域,由古至今就捆在一起。
被后世人称为“赵文敏”的赵孟頫肯定没想到,三百年后的明朝,有一个人和自己谥号一样,也叫“文敏”,这人就是董其昌——据说,董其昌看不上赵孟頫的字,说“赵书因熟而生俗”“今人眼目, 为吴兴(赵孟頫)所遮障”,等等。很多名家也都批评过吴昌硕俗。文人作品沾上了俗,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