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十校2024-2025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二)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9510字。
2024-2025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革命文化内容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三大文化之一,革命文化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再生再造和凝聚升华,并在革命实践中得到熔铸。
教科书中的革命文化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内核实质上是革命意识形态,但这一核心思想并不是直接展现出来,而是借助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审美体验进行传达的。革命意识形态是指在革命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思想体系,包括革命理想、斗争精神、阶级立场等核心要素。它不仅为革命运动提供理论基础和价值导向,还在革命实践中指导方向、目标和行动。要充分理解作为革命文化作品思想内核的革命意识形态,就需要理解作品形成的革命历史语境,明确革命文化作品中具体包含哪些革命意识形态要素,以及这些要素是如何构成作品思想内核的。即革命历史语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某一革命文化作品中应具有的意识形态要素。例如,当国家受到外部侵略时,作品中的意识形态往往集中反映民族解放、反帝斗争等主题。可以说,作品中的革命意识形态始终与其所依托的革命历史语境紧密相连。
革命文化作品还以独特的文学形式,将深刻的思想内涵转化为兼具审美价值与艺术感染力的文本。解读革命文化作品的角度多样,可以从叙述者角色与叙事视角、语言风格与修辞手法、叙事结构等方面深入分析,揭示其审美艺术、情感表达与思想深度。比如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文中,毛泽东担任了国家领袖、革命领导者、新国家规划者等多重叙述者角色,传达了新中国成立的重大意义、革命胜利的喜悦与未来国家建设的愿景。当文中使用“我们”时,毛泽东将自己与全体中国人民融为一体,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营造出一种集体荣誉感和共同体意识,突显了革命的全民性与团结性。在论说国家遭遇的苦难和人民蒙受的屈辱、直接控诉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时,毛泽东更多地是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展现出更强的权威性和全局掌控力。这种视角的转换增强了文章的叙事复杂性与深度,赋予文章独特的审美层次感。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文化认同被视为一种动态的社会建构,它是在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符号、价值观念及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经过持续的社会互动逐渐形成和深化的。“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文化认同感是理解革命文化的关键,也是推动革命文化深入人心的情感基石。我们通过学习革命文化作品,理解并内化作品中所蕴含的革命文化精神,形成了强烈的革命文化认同感,从而在情感和思想上产生更加深远的当代价值和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合作在各国科技、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国际视野与责任感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学习革命文化作品《纪念白求恩》,能够促使我们深入理解国际主义精神的内涵。此外,文章中所宣扬的无私奉献精神提醒我们在个人追求之外,应关心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发展,这不仅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更是对个人价值的深化和升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描绘了人民军队在解放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展示了革命时期人民军队所秉持的英雄主义精神和人民战争的正义性。英雄主义精神能够激励我们面对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培养在逆境中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品质。而人民战争的正义性深刻教育我们对公正事业保持坚定信仰,提醒我们在面对社会不公时,能保持清醒的认识,能勇敢去追求和捍卫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学习这些革命文化品质,使革命文化成为推动当代社会进步的必要精神力量。
在当代社会,革命文化依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革命文化作品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我们需要对其进行重新审视和深入解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文化在新时代必将焕发新的活力。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既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
——摘编自张燕华《基于文学观的革命文化作品解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革命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相融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再生和升华。
B.在教科书里的革命文化作品中,革命意识形态是通过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审美体验间接展现出来的。
C.通过学习革命文化作品及精神,我们可以形成强烈的革命文化认同感,在情感和思想上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D.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在当下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特定思想体系的革命意识形态虽能为革命运动提供理论基础和价值导向,但对革命实践的指导作用不足。
B.革命意识形态与其所依托的革命历史语境紧密相连,因此不同的历史语境会影响作品中革命意识形态的展现。
C.文化认同被视为一种动态的社会建构,在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符号及价值观念等基础上可迅速形成和深化。
D.《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纪念白求恩》同为革命文学作品,但所体现出的革命文化品质截然不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茹志鹃《百合花》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通过新媳妇为牺牲的通讯员缝补衣服、盖百合花被子等细节描写增强艺术感染力。
B.小说表现的革命年代人民对革命的坚定信仰和对战士的崇敬之情契合革命文化精神。
C.被子上的百合花表明革命文化作品总是通过特定物象来象征性地表达革命意识形态。
D.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我”作为故事叙述者和见证者,增强了故事真实性。
4.《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叙述者角色与叙事视角是如何转换的?这种转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5.新时代背景下,学习革命文化作品具有哪些现实意义?请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小题。
儿子上树
女真
儿子苗壮爬树了。
爬上了一棵大柳树。
接到陈老师告状电话时,再开一会儿就到职教城了。
陈老师年轻,关婷婷听出她的声音带着哭腔,想到儿子这会儿正悬在大树上,随时可能掉下来摔个头破血流,一个急刹车,她把车靠边停下,眼泪不争气地流下来了:对不起,你们下车吧,我儿子上树了,我得回去救他!不收你们钱了!
车上乘客是一家三口,像是从乡里来的,显然没有精神准备。他们坐着不动。男的问:这是什么地方?女的不高兴:你把乘客这么扔在半路,你不怕我们投诉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