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友谊中学2024年秋高2023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170字。
2024年秋高2023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4年7月27日,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是活着的文化遗产,是发展的城市空间,是独特的文化符号。这一宝贵遗产,传承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文脉,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
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由15处遗产构成要素组成。中轴线北端为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过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这些遗产构成要素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等5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联系起宏伟庄严的国家礼仪场所和繁华热闹的市井街市,形成了前后起伏、左右均衡对称的景观韵律与壮美秩序,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典范之作。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赞叹“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北京中轴线体现了历史性继承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统一,提供了古都保护与城市更新、文脉传承与文明创造相融合的中国案例。
北京中轴线秉承“中”“和”的哲学理念,以秩序、审美的方式传承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中”意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和”意为均衡有序,和谐稳定。“中”“和”理念落实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等层面,即表现为追求以中为尊、均衡对称的布局。北京中轴线的核心建筑群,择中选址、对称布局,象征并强化了国家政权的崇高性和礼仪秩序的重要性,寄寓着对社会和谐安定的美好追求。在进行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建设时,居中布置国家纪念性建筑,于东西两侧对称分布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延续了中华文明“中”“和”理念,为北京中轴线文化的时代完整性提供了重要支撑。
历时12载的申遗,让北京中轴线重新焕发生机。在整治修缮、创新利用的过程中,中轴线更加广泛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带动了北京相关行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寿皇殿经过5年腾退、修缮、复原布展,大致恢复了清乾隆十四年皇家祠堂的原貌,吸引了大量游客来此体味中轴线的历史文化。先农坛中的籍田,曾经作为古代皇帝的“一亩三分地”,经修缮整治恢复原貌后,可供游客体验春种秋收的快乐。正阳门箭楼的开放规划中设计了打卡中轴线、寻找镇水兽、重走正阳桥等活动,通过引入互联网打卡、互动直播等新兴服务业态,更好地向世界讲好中轴线故事。2021年“数字中轴”项目启动,发布了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首个数字形象“北京雨燕”,同时“云上中轴”小程序也正式上线,公众可以在“云端”了解北京中轴线上的遗产点,领略古都北京中轴线壮丽美景。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是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高度肯定,将极大提升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取材于杨彬彬、李祺瑶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城市是人类栖居的重要家园。自城市产生之日起,人类对理想城市的探索就从未停歇。每一个时代都有对理想城市的追求。针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所面临的问题而提出的理想城市模式是不同的,探索理想城市不能脱离社会和文化背景。现阶段中国理想城市理念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繁荣、和谐、永续。
理想城市应是繁荣之地。繁荣是一个城市生命力和活力的持久展现,城市繁荣意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北京中轴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京中轴线包含的15处遗产构成要素,涵盖了5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
B. 万宁桥、故宫、端门、外金水桥、正阳门在北京中轴线上是从北至南分布的。
C. 北京中轴线联系起了宏伟庄严的国家礼仪场所和繁华热闹的市井街市。
D. 前后起伏的景观使得北京中轴线成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的典范之作。
2.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寿皇殿的相关展览可以让游客体验中轴线的历史文化。
B. 先农坛的籍田古时专属于皇帝,现可供人们体验耕种。
C. 正阳门箭楼开放规划中引入互联网打卡、互动直播,有利于讲好中轴线故事。
D. 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首个数字形象“北京雨燕”,展现了古都北京的壮丽美景。
3.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个时代都有对理想城市的探索,都建成了符合时代特点的理想城市。
B. 某市政府推行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可能有助于带动该城市的繁荣。
C. 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就可打造和谐城市。
D. 城市如果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重视发展和环境,轻视增长和速度。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京中轴线重新焕发生机与申遗密不可分。
B. 对理想城市的规划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C. “和”的理念在北京中轴线与理想城市中体现的方式完全相同。
D. “数字中轴”项目、智慧城市建设,都体现了科技对城市的影响。
5. 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概述保护、传承北京中轴线文化对北京建设为理想城市的意义。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两则材料阐述了北京中轴线的文化价值和对理想城市建设的意义。材料一详细介绍了中轴线的历史、建筑特点以及其在申遗过程中的保护和创新利用,突出其在传承中华文明和带动城市发展的双重角色。材料二解析理想城市的特征,强调繁荣、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文本从多个角度强调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发展的和谐统一,反映了对中国特色城市建设的深入思考。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D.“前后起伏的景观使得北京中轴线成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的典范之作”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这些遗产构成要素……形成了前后起伏、左右均衡对称的景观韵律与壮美秩序,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典范之作”可知,原文是说北京中轴线“形成了前后起伏、左右均衡对称的景观韵律与壮美秩序”,且它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典范之作”,而非“前后起伏的景观”使北京中轴线成为典范之作。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秋雨
我的眼睛深处,映出火团降落在红叶山上的幻影。
与其说是山,莫如说是山谷更贴切。山高谷深,山峦紧迫溪流两岸,巍峨地雄峙着。不抬头仰望,是不易窥见山之巅的苍穹的。天空还是一片蔚蓝,却已微微现出了暮色。
溪流的白石上,也同样弥漫着薄薄的暮霭。红叶的寂静,从高处笼罩着我,渗透我的身心。莫非要让我早早地感受到日暮之将至?小溪的流水一片湛蓝,红叶没有倒映在溪流的蓝色中。我怀疑起自己的眼睛来。这时,在蓝色的溪面上却看见火从天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