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2024年秋部分普通高中12月联考高二语文考试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2/18 14:49:1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5 总计:5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180字。

  黄冈市2024年秋部分普通高中12月联考
  高二语文考试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意象的问题,虽然在我国提出得很早,但它引起广泛注意,并趋于比较成熟的时期,是在明清。虽然这以前也有一些人提到它,如金代的元好问在《遗山文集•新轩乐府序》中称赞苏词所说的“自东坡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意象”,但并不普遍。到了明代中期以后,关于意象的论述才骤然多了起来。茶陵派的首领李东阳,前后七子中的王廷相、何景明、王世贞、李攀龙、谢榛,胡应麟以至清代的钱谦益、沈德潜、李重华、薛雪、朱承爵、方东树等,都曾以意象论诗。这时所讲的意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意象,或西方所说的image,而非六朝、唐人所说的意象。这里我们无法一一介绍他们关于意象的论点,只能将其中的一些主要论点,加以概括地叙述。
  首先是强调诗的意象不宜过于质实和直露,而应该含蓄蕴藉,使人玩味无穷。这可以以王廷相为代表。他在《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中说:“夫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粘著,古谓水中之月,镜中之影,可以目睹,难以实求是也。《三百篇》比兴杂出,意在辞表,《离骚》引喻借论,不露本情。……鸿才之妙拟,哲匠之冥造也。”反对诗歌缺少比兴及“言征实”“情直致”,强调诗的意象要蕴藉含蓄,旨远寄深,余味曲苞,耐人寻味。这意见一般说是不错的,特别是对抒情短制一类的诗歌更是如此,它的意象应该很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也即即兴的手法。引闻一多先生之说“《易》中的象和《诗》中的兴……本是一回事”,这个看法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不错的。富有暗示性或象征性的诗句,在诗歌中基本上可以说都是兴句。《诗经》以后诗歌中的名句也常常都是兴句,这样的句子不仅艺术上更精巧,并且往往凝聚着作者浓郁的情思,很富有感染力。正如明代的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为比、兴手法辩护时所说的:“盖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而难于感发;惟有所寄托,形容摹写,反复讽咏,以俟人之自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则神爽飞动,手舞足蹈,而不自觉。此诗之所以贵情思而轻事实也。”王廷相认为诗的意象应该深远,富有情思,作者得于心,览者会其意,不能太实,影响读者的想象力;也不能太直露,略无余味,更不能“情出辐转”,缺乏感染力。这意见无疑是好的。认为只有具备了以上特点的诗歌意象才是优美的艺术意象,才称得上是“鸿才之妙拟,哲匠之冥造”,无疑也是正确的。但以这样的观点作为唯一的模式,甚至认为《北征》这样的诗史上的名篇,都非正体,而是诗坛的“变体”和“旁轨”,无疑又是偏颇的。因为事情并不能概而论之,像《孔雀东南飞并序》这首长达一千七百八十五字的叙事诗,除少数几句之外,基本用的是赋体,但也叙述得惟妙惟肖,堪称化工,正如沈德潜在《古诗源》中所说的:“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
  可见并不能以抒情短制关于意象的要求,去要求一切诗歌,譬如说叙事诗。但由于我国古典诗歌中,抒情诗远比叙事诗发达,因此,这一关于意象的观点,就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司空图、苏轼、严羽等关于
  诗歌的不即不离、不黏不脱的观点,基本上和这一要求是完全相通的。
  王廷相和上述那些论者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对诗歌意象的内涵不仅提出了自己明确的看法和要求,而且,既重视诗歌意象的现实物质基础,认为它来自现实生活,“凡具形象之属,生动之物,靡不综摄为我材品”;又十分重视虚构在意象形成中的作用,“摆脱形模,凌虚构结”。就是说诗的意象既来自生活,又不能是对生活中事物原型的模拟,而是要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虚构,这一见解无疑是十分精辟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难能可贵的。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李东阳。他在《怀麓堂诗话》中通过对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分析说:“不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的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李东阳并没有正面提出对诗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关于意象的研究在明清时期才开始比较成熟,这时候谈论的意象和西方的image大致相当。
  B.兴句或优美的艺术象征性所“曲传”的不是用知性可以理会的“玄妙的抽象意义”,而是一类具体、感性、生动无比的艺术形象。
  C.抒情诗远比叙事诗发达是因为抒情诗反对“言征实”“情直致”,其意象讲究含蓄蕴藉,做到了“鸿才之妙拟,哲匠之冥造”。
  D.李东阳认为,一旦缺乏优美意象,只是在字句、音律、用典方面下功夫,都是不可能产生应有的艺术效果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三百》和《离骚》都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它们中使用的意象并不质实和直露。
  B.王廷相认为诗歌意象只有具备了富有情思等特点才是优美的,并以《孔雀东南飞并序》为例加以论证。
  C.抒情短制诗歌应该多运用暗示性意象,这样的诗句不仅艺术上更精巧,还能凝聚作者的浓郁情思。
  D.意象虽然是一个完整概念,但可以从客观的“象”和主观的“意”两方面去考虑。
  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最后一段中王夫之对于“意与象”关系的论述的一项是(   )(3分)
  A.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李白《将进酒》
  B.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D.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为什么不能“以抒情短制关于意象的要求,去要求一切诗歌”?请简要说明。(4分)
  5.请根据材料分析《登高》中“落木”的意象妙在何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小名,童年家园的月光  王泉根
  流水易逝,人生易老,而只有童年家园的月光永远是那么温馨、诱人、清朗。童年是辉煌人生的起步,随着岁月荏苒,童年就越令人留恋、回忆、向往。在人生的旅途中,童年的回忆,犹如一根无形的脐带穿透时光隧道,穿越万水千山,将儿心和母心、游子与故土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让人从童年之树上,随意采撷下一片片带露的绿叶、带笑的花蕾、带梦的诗行。在有关童年的回忆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