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16310字。
上海市长宁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名句名篇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默写与运用
(1)山水之乐,。(欧阳修《醉翁亭记》)
(2),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3),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闲来垂钓碧溪上,。(李白《行路难》)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的诗句是:,。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景公登牛山(汉??韩婴)
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泰山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俯而泣沾襟。国子、高子曰:“然臣赖君之赐,疏食恶肉可得而食也,驽马柴车可得而乘也,且犹不欲死,况君乎!”俯泣。晏子曰:“乐哉!今日婴①之游也。见怯君一,而谀臣二,使古而无死者,则太公至今犹存,吾君方今将被袭笙而立乎畎亩之中,惟事之恤②,何暇念死乎!”景公惭,而举觞自罚,因罚二臣。
(选自《韩诗外传》)
【丙】
送李愿归盘谷序③(唐??韩愈)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④;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⑤,我则行之。
(选自《韩昌黎集》)
【注释】①婴:晏子,名婴。②恤:担忧、忧虑。③本文写于送好友李愿回盘谷隐居时,当时韩愈已经很长时间未得朝廷重用。盘古,地名。④茹:屹。⑤何意:(这就是)不被时代赏识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
2.【甲】文的作者是(朝代)的(姓名)。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不以物喜( ) (2)或异二者之为( )
(3)而北望齐( ) (4)穷居而野处( )
4.解释【甲】文中的画线句。
微斯人,吾谁与归?
5.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美哉国乎郁郁泰山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
6.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补填情思关键词,完成素材整理卡。
素材整理卡
【思考】范仲淹在《岳阳楼记》最后写道:“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时空可以穿越,你认为范仲淹会和齐景公、韩愈成为同归之人吗?结合内容,简述理由。
(3)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多少汉语表达的滋味泯灭于动辄“死去活来”的流行语
徐默凡
①近来,不少简单粗暴型的网络流行语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视野,一点点小成果就是“yyds(永远滴神)”,一点点小激动就是“awsl(啊我死了)”,一遇到困难就是“大无语”,稍有点起色又“杀疯了”,不管是赞叹还是嘲讽说一句“绝绝子”总没错……至于“笑死”“美爆”“丑哭”之类更是天天见面,不绝于耳。这样的流行语背后有什么共性?它们为什么会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语言潮流?它们会怎样影响汉语表达?
②上述流行语的语义共性都是极度夸张,语不惊人死不休,靠极致性表达实现大众广泛传播的效应。其实,日常语言中的高程度表达也很常见,汉语中的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