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920字。
高二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第一至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无论是盛世时的豪放、激昂、雄壮与飘逸,还是乱世时的低沉、苍凉、孤独与悲怆,都充分表现出浓郁深厚的家国情怀。文以载道,在对天地万物的行吟中寄托家国情怀,是古典文学里中华美学精神的突出表现。
传递经世治国的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诗经》的编纂目的,是试图在“礼崩乐坏”的时代“洞明治理”,重建社会道德伦理秩序,进而形成了诗教的传统。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将“文章”视为“经国”大业,倡导文学摆脱经学的羁绊,赋予文学以独立而崇高的地位。荀子、扬雄、刘勰一脉相承的“明道、征圣、宗经”的文学观,成为文章需要遵循的三要素。韩愈和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主张“文道合一”“以文明道”,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韩愈在因反对佞佛而被贬的路上,仍不忘表明“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报国心迹;柳宗元被重新任用后准备返京大展宏图时,激荡着“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的昂扬斗志;王安石在主持变法时,满怀“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美好期待。宋明理学更是在“文以载道”的基础上完成了“文”与“道”的体系建构。
文学书写时代,也反映了时代的精神。《诗经》的“兴观群怨”即是反映社会变化、抒写个人情怀、采撷民风民情、怨刺上政世道。《乐府》的“采风”,采集的也是政风、时风和民风,为当政者反躬自省。“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雄健深沉,“魏晋风度”的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盛唐气象”的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反映的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元白诗体”对现实的关怀和对社会的“美刺”,都体现了“文以载道”的美学精神。李煜的“亡国之音”跳出了“花间词”的香软秾艳,被王国维认为“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以哀婉之音,发亡国之悲。苏轼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从“烟雨迷离”的婉约闺怨转向“铁马金戈”的恢宏雄放。即便柳永“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的俗词,也有“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展现出漂泊江湖、仕途失意的悲慨愁思,犹见词人内心挥之不去的家国情怀。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心系百姓疾苦和国家安危,成为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
(摘编自周根红《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古典文学里的中华美学精神》)
材料二:
孔子叮嘱弟子,认为读《诗经》,可以培养出情感的感染力(“兴”),可以了解世道人心(“观”),可以获得与人交往的亲和力(“群”),可以让人不满的情绪得到宣泄(“怨”)。如果以“兴观群怨”这四方面来说,古代经典作品中就记录了举不胜举的例子。
先以诗歌对人情感的感发、感染力即“兴”而论,比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刺秦王”,荆轲面对死亡的坦然,不惧秦王的勇敢,为太子丹的赤忱,固然让人动容,但最具感染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编纂《诗经》的根本目的是重建社会道德伦理秩序。
B.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美好期待,传递经世治国的思想。
C.读杜甫的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的心灵状态,也可以感受其诗艺术的感染力。
D.“国家不幸诗家幸”“愤怒出诗人”等此类现象是人们借诗歌而发出的种种哀怨的体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诗经》开始到宋明理学,经世治国的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B.无论是“建安风骨”“魏晋风度”还是“盛唐气象”,既书写了时代,也反映了时代的精神。
C.香菱学诗,印证了“兴”的力量:审美意识可以唤醒。
D.人们习惯从《诗经》《离骚》《乐府诗集》等作品中观察社会,体会世道人心。
3.下列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B.《论语》中提到,孔子认为伯夷“求仁得仁”,他是死而无怨的。
C.司马迁为写史书搜集素材时,发现了伯夷饿死前吟唱了哀怨之歌。
D.唐宋八大家虽风格各异,但都以“明道”“载道”为旨归。
4.关于两则材料的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论述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文以载道,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从中国文学发展历程和文学书写时代两大特点来详细阐述。
B.材料一,通过举例和引用大量的文人文学作品,按照时空顺序,旁征博引,以此达到内容丰富、论证有力的效果。
C.材料二,开篇引出了《诗经》“兴观群怨”的观点,以其他文学作品来佐证,以强调其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D.两则材料都涉及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都采用演绎法来展开论述。但材料二更侧重于论述中国古典诗歌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
5.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谈谈你对《登岳阳楼》的看法。(6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我当时十分清楚,要是我自己不采取行动,我就没有逃离这种生活的希望。谋得斯通小姐很少给我来信,谋得斯通先生更是只字未写。他们只给过我两三包现成的或修补过的衣服,由昆宁先生转交给我。每次只在里面夹个字条,上面写的大意是:简•谋希望大•科努力工作,专心尽职——我除了老老实实安心做个苦力,是否还有别的什么指望,他们连一丁点暗示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