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四组练习,约30000字。
高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模拟测试一
测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每题3分)
盐东建筑遗址与黄河漕运
洛阳市新安县盐东建筑遗址,是我队于1997年10-11月间在进行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区古代漕运遗迹的考古调查时发现的。
黄河漕运起源于春秋战国之际,起初主要用于军粮运输,秦汉时已成为转征租赋的有效方式。据记载,从西汉初年开始,漕运入关的粮食数额呈不断增长的态势。文帝之前"漕转山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数十万石";武帝时"下河漕度四百万石";到了元封年间,"山东漕益岁六百万石。……边余谷,诸均输帛五万匹"。这些租赋主要通过黄河、鸿沟和渭水等运往关中。而不同的河道由于地理环境和水性的差别,航运的方法和使用的船只也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在不同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设置转运仓,以加速漕船周转,提高运输效率。南宋黄震《黄氏日抄》:"考围般仓(即转运仓)之名,本为关津处停米易舟而设。"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诸仓》说:"秦都关中,故于敖置仓以为溯河入渭之地。"敖仓就是秦统一后,为便于漕运而在鸿沟与黄河交汇处设置的转运仓。
盐东建筑遗址地处黄河南岸的二级阶地上,原北距黄河600米,海拔高度185米。居于其上游13公里处的八里胡同,是黄河进入华北平原的后一道峡谷。这里河床狭窄,水流湍急,是黄河漕运的咽喉要道。调查中我们在八里胡同南北两岸发现的古栈道遗址,就反映了这段河道航行的艰难。出八里胡同上行均为峡谷水道,特别是三门峡河段,是黄河中最艰险的航道,有"三门天险"之称。漕船由水势较平稳的下游河段进入峡谷河段,必须卸载换船,这就需要选择适当的地点建立转运仓。八里胡同以东的黄河北岸是陡峭山崖,难以建立一定规模的仓储建筑;南岸也是群山逶迤。调查中虽发现几处渡口和码头遗址,但有条件建立大型建筑的则只有盐东村 附近这一处平坦的小盆地。此处一面临河,三面环山,是一个理想的仓储转运之所。
高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模拟测试二
测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每题3分
非典型性肺炎
2003年,有一个词语让中国人听起来曾一度感到恐慌,那就是"非典"。这种疾病并非今年才新出现,也并非中国才有。在此之前,人们对"非典"十分陌生,加之此次在中国流行的"非典"的病原体是以前从未见过的新病毒,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流行疾病,人们显得束手无策。没有现在的治疗方案;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传统的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没有有效的预防手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隔离。
"非典"是非典型性肺炎的简称。开始发作时有流感一样的症状,如发烧、咳嗽、头痛等;但体温一般超过38度,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有时伴有畏寒。感冒一般没有肺炎的迹象,而"非典"有明显的肺炎迹象。但它又不同于由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的细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等典型性肺炎,它主要是由流感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腺病毒或其他较不寻常的微生物所引起的肺炎,它的传染力强多了。除了上述症状外,"非典"还伴有关节酸痛、乏力、腹泻,有时胸闷、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等症状。
经过各国科研人员的通力合作,终于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此次流行的"非典"的病原体。这种病毒能在人体内繁殖,伤害自身组织,破坏免疫系统,也可能引发无数并发症,致使患者的病情急剧恶化。它可以在体外存活3-6小时。现在的证据显示,"非典"是经飞沫传播的,病毒在飞沫(口水珠)内。由于水珠比空气重,所以病毒只会停留在三尺范围内的物体表面;另外,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高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模拟测试三
测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每题3分
海啸,大海的"呼吸"
向池塘投入一块石头,可以产生一系列同心圆的涟漪。海啸就类似于这些涟漪,只是产生海啸的不是石头而是具有更大能量的地理运动,如海底山体滑坡,海洋岛屿的塌陷,火山爆发,地震等都有可能引起海啸。
到目前为止,引起海啸最常见的原因是海底地震。海底地震通常发生在消亡地带,这里是新的板块产生、旧的板块消亡的地方。当海洋板块与陆地板块的边缘相互卡住时,就会慢慢积聚能量。当两个板块互相分开后,由于能量突然释放就会造成海底断裂,部分海底上升,部分海底下沉。海底地壳的强烈运动搅动了海水,使海面上涌起巨大的波浪,海啸也就诞生了。2004年岁末,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洲板块的交接处由于相互挤压,__________引发了里氏9级地震,板块垂直位移达10米,将巨量海水排出海床,引起巨大的搅动,将海浪推出数千千米,造成印度洋海岸8国超过17万人死亡。
在广阔的海洋里,海啸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150千米,几乎是喷气式飞机的速度。但是当你从飞机的舷窗向下望去时,你根本就不可能把海啸和海风引起的海浪区分开来。这是因为海啸波在深海远洋中传播时,尽管波动速度很快,但波高却不是很大,一般只有几米,且每个波峰之间大约间隔数百千米。轮船上的旅客很害怕海啸经过,其实在
高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模拟测试四
测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2分)
我一无所知
李敬泽
有一天,有记者问:能不能用一句话说出你对黄河的感觉?
我愣了一下,我知道我必须说出一句格言,我灵机一动,万分诚恳地说:我对黄河一无所知。沿着黄河,我从甘肃、宁夏、内蒙古走到陕西,从2000年的6月走到9月,我当然不是一无所知,我的问题是难以确切说出自己所知的是什么。面对电脑,我审视我的经历和感觉,努力逼近地看清它,史蒂文斯把这比作"擦玻璃窗",这真是一件不容易的活儿。
我曾经想,把自己擦得干干净净,似乎我从未听说这条河,似乎这条河第一次被人看到。但我发现这很难做到,黄河不是异域,黄河就流在我的血管里,流过一个中国人的前生今世,你得拿出绝顶的矫情才能假装从不认识它。行于河边,我感到熟悉、亲切,但同时,我也感到巨大的陌生。我见到了很多的人和事,见得越多,我越觉得在这一切后面有更广阔更深邃的事物是我没有见到、难以接近的。
所以,行走黄河的结果就是我不敢轻易谈论黄河,而在此之前,我可以滔滔不绝地谈论它。回到北京,回到书斋生活,我看到报纸、杂志和一本本的书中,人们仍在高谈阔论。黄河哺育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文明,关于这种文明,知识分子可以超然自信地分析和判断,似乎已经完全掌握了它的本质,就像牢牢抓住了一块石头。
但黄河不是石头,文明也不是,它们是水。行于河边时,我为它浩大的、流动不居的多样性而惊叹。地质、气候、血缘、语言、饮食、服饰、房屋、作物……还有人的表情、信仰、记忆,人们感受、思想和表达的方式,等等等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千里万里的河流和大地纷繁多彩。正是无限的多样性造就了这个民族、这个文明。
那么,反过来看,我们究竟是凭什么论定它的"本质"的呢?不是凭着对多样性的认识,而是凭着对多样性的麻木不仁,凭着一种遮蔽和抹杀民族生活丰厚、复杂之质地的强大冲动。我们一百年来都是站在塞纳河边或泰晤士河边看黄河,我们一目了然,我们的话如同尘埃泥沙。
我为什么还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