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专题训练1(2份)
- 资源简介:
约9630+4870字。
诗歌专题训练---------咏竹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咏竹
陆容
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相映带、一泓流水,森寒洁绿。风动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膏沐。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
问华胄①,名淇澳②。寻苗裔,湘江曲。性孤高似柏,阿娇金屋。坐荫从容烦暑退,清心恍惚微香触。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
【注】①华胄:旧指贵族的后裔。②淇澳:淇河岸的弯曲处,历史上以盛产竹闻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用“池”“亭”点出了竹生长的环境,“几竿”表明竹的数量不多,“相映带、一泓流水”描绘了竹周边的景物特点。
B.“风动仙人鸣佩遂”是写竹的动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雨余净女添膏沐”是想象雨后竹子的情态,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C.“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化用了苏轼《于潜僧绿筠轩》中“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一句,抒发内心的情感。
D.下片从竹的渊源写到竹的秉性和竹的可人,词人用“阿娇金屋”的典故,意在表明竹可以消除人的烦暑,使人内心清净。
2.这首词写出了竹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小题。
咏竹
[明]朱元璋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陈氏园咏竹
[宋]黄庭坚
不问主人来看竹,小溪风物似家林。
春供馈妇①几番笋,夏与行人百亩阴。
直气虽冲云汉上,高材终恐斧斤寻。
截竿可举北溟②钓③,欲赠溪翁谁姓任。
[注]①馈妇:做饭的妇人。②北溟:北海。庄子《逍遥游》中有“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的句子。③钓:《庄子•外物》记载,任国公子做了大鱼钩和粗绳子,用五十头壮牛作饵,蹲在会稽山上,将钓钩甩到东海钓鱼。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诗的第一、二句描写积雪压枝之状,青枝低而不折,有一种顽强的意志,诗歌前两句描绘的画面属于冷色调。
B.朱诗意象清晰明朗,寓意醒拔,展露出诗人“一代天骄”的神韵,读来朗朗上口,近乎民歌风格。
C.黄诗首联写诗人没询问主人便去园子看竹,满园风光好像家乡,可见他和主人之间的交情深厚。
D.黄诗尾联运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表达诗人虽有大才却无人赏识、不得施展的愤慨之情。
4.这两首诗中竹的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①
王安石
一迳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
……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题材:悼亡类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离思五首•其四
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诗和苏词都属于悼亡之作,表现了两位诗人对妻子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B.元诗善用典故,开篇化用孟子之言和巫山神女故事暗喻两人之间爱情的神圣。
C.苏词中处处实写死别之悲、独处之苦和世路艰辛,道出生死相隔,深情不减。
D.苏词善于刻画形象,“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便道出了十年间岁月沧桑。
2.这两首悼亡之作结尾处表达情感的方式有何差异?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其三)
杜甫
哀挽青门去,新阡①绛水遥。
路人纷雨泣,天意飒风飘。
部曲精仍锐,匈奴气不骄。
无由睹雄略,大树②日萧萧。
【注】①新阡:新的墓道。②大树:指“大树将军”。东汉名将冯异辅佐刘秀争天下,诸将并坐论功,冯异独处树下,军中称之为“大树将军”。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地点与人物,既照应了题目中的“挽歌”,又为后面抒情做了铺垫。
B.颈联写武卫将军部下的士兵精锐,匈奴不敢骄狂,可见武卫将军曾威震沙场。
C.尾联强调诗人没有机会亲自到现场,却也能深切了解武卫将军的雄才大略。
D.全首诗直接抒情,字里行间将对将军亡故的悲痛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4.本诗与杜甫的《蜀相》在抒情方式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上冢
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