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重点中学协作校辽南协作体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300字。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试题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现实的关怀反思,对英雄的敬仰崇拜,对人道的追寻布施,对人性的完美塑造……儒家思想十分看重个人的修身养性、品格塑造。
孔子主张以道德治天下,他说:“【A】”要求以仁义之道作为个人生活乃至为政的准则。但由于各人道德修养的不同、道德境界的差异,就有“君子”与“小人”的区分。孔子认为,君子的修养有两个部分,一是学习“诗书六艺之文”,二是躬行实践。“六艺”包含礼、乐、书、数、射、御,孔子尤其看重对“艺”的掌握,并指出仁人君子的成才之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君子在志道、据德、依仁之外还要“游于艺”,在游憩观赏娱乐中使身心获得全面自由。这一思想是孔子对理想人格、自由人格的充分表述,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在驾驭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同时获得主体的全面解放。
人格是人的精神属性而非生理属性,是人的超动物属性而非动物属性。只有在食、色之上另有追求,另有坚持,另有作为,才谈得上人格。儒家提倡的“以仁为人”就是对超越生理需要的精神追求和人格力量的高度抽象。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在“文”“质”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谓“文”,指作为历史成果而保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正如司马光说的:“古之所谓文者,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弦歌雅颂之声。”所谓“质”,指人内在固有的和坚定的伦理品质。“【B】”因此,孔子认为君子只有“质”还不行,还必须有“文”的形式教养,将外在形式与内在品质高度融合起来,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孟子对先秦儒家“君子”理念做了进一步延伸,即注重内心修养,发展“仁”的内在机制。他指出:“【C】”他认为,“君子”应时刻以仁与礼来“反求诸已”“为仁由己”,从精神上把“仁”化为自己的内驱力和社会实践。
而荀子则注重外在道德规范对君子的陶铸作用。他认为,“【D】”要求重建社会秩序,重铸道德修养,强调“治气养心之术”“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从“外铄”上强化人格完善。
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注重人格的全面发展,不仅从行为规范向理想人格的形式趋近,而且更重要的是从内在心源上同“仁”相契合,从而达到文质彬彬、善美融合的理想境界。
(摘编自李明泉《儒家理想人格精神》)
材料二:
现有的研究表明,君子一词出现在儒家之前,或者说在孔子之前,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掌权者、当权者。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君子从社会地位的标志转变为人格品格的标志。孔子主要从道德的理念来给“君子”做一个这样的规定,这在以后整个中国文化中形成了主流。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道德上、品格上的差别,是学养、德行的分别,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君子的社会作用首先是引领社会风气。君子起引领的作用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区分“君子”与“小人”的唯一标准,就在于每个人道德修养的不同、道德境界的差异。
B. 孔子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主张人在驾驭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同时,获得主体的全面解放。
C. 人格是人的精神和超动物属性,因此只要摒弃食、色,就能有所作为,就能谈得上人格。
D. 儒家认为,从行为规范向理想人格 形式趋近和从内在心源上同“仁”相契合同等重要。
2.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孔子以后,对君子的概念主要从道德的理念来做规定,这在以后中国文化中形成了主流。
B. 君子要成为社会正能量的引领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而不能丧失气节,盲目追赶时髦。
C. 时代在变,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也在变,君子要传承文化的精神和灵魂,而不是其外在形式。
D. 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孝并不是强制的,强迫的,而是一种与生命观密切关联的自然关系。
3.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在主体部分依次论述了孔子、孟子、荀子这三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对“君子”各自独特、迥然不同的观点。
B. 材料二首段通过比较指出孔子以后“君子”一词的内涵发生了较大变化:从社会地位的标志转变为人格品格的标志。
C. 材料二第二段分别从引领社会风气和文化的传承两方面阐释了君子的社会作用:第三段具体指出了君子应具备的品德。
D. 材料二最后一段论述了养成君子品德的方法途径,通过“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的对比,强调了君子要身体力行。
4. 以下论据分别出自材料一【A】【B】【C】【D】四处,请根据语境将它们还原到合适的位置。
①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
②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③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④道之以政,齐之有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5. 在论述“如何成为真正的‘君子’”这一问题上,两则材料都提到了需要发挥“外化”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进行简要分析。
【解析】
【分析】
【导语】这两篇材料探讨了儒家思想中“君子”概念的演变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材料一侧重于儒家经典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对君子理想人格的不同阐释,强调道德修养与人格的全面发展。材料二则从历史角度分析君子概念的转变,突出其在道德引领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两篇文章共同强调了内在修养与外在实践的结合,体现了儒家思想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 “区分‘君子’与‘小人’的唯一标准”错误。由“由于各人道德修养的不同、道德境界的差异,就有‘君子’与‘小人’的区分”可知,道德修养的不同和道德境界的差异是造成君子和小人的区别的原因,但并未表明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唯一标准。
C.“只要摒弃食、色,就能有所作为”错误。由“只有在食、色之上另有追求,另有坚持,另有作为,才谈得上人格”可知,原文表述的是在食、色之外要有其他的追求、坚持和作为,并不是要摒弃食、色,而且摒弃食、色也不一定就有所作为,选项曲解文意。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归来
莫泊桑
浪涛拍打着海岸,蓝天一望无际,疾风劲吹,朵朵白云像鸟儿似的飞快地从天空掠过。坐落在山口海边的小村沐浴在阳光里,暖洋洋一片。
马丁-莱韦克家正好坐落在村口。这是一幢渔家小屋,墙是黏土的,屋顶铺了一层茅草,上面长了一簇簇蓝蝴蝶花儿。
男人出海了,女人在屋前补渔网。园地口上一个14岁姑娘在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