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520字。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意象”是一种“表意之象”,将意象从诗歌中剥离出来,代之以符号化的事物名称,将诗歌意象混同于诗中名物甚至拿一个名词来对应一个意象,是不妥当的。
名词有具体和抽象之分,用作名物之词的,大多是具体名词,它在形成概念的同时,亦常能在人们心中引发表象,例如我们在提及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山川河流时,我们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相应的图像来,但这种表象并不等同于意象,它只是直观经验的积累。而意象是作者诗性生命体验的产物,它是诗人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长久而深沉的积淀形成的,内中包孕着诗人对生活的各种活生生的感受。即使转型为诗歌文本,显现为语言文字符号,这些符号所提供的信息也都指向了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意。这正是意象之为意象,不能等同于诗中名物之象(表象)的重要原因。
譬如:我们都熟悉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的一联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试问这里包含了几个意象?恐怕大多数人会不假思索地说“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个意象,这其实就是将表象混同于意象的结果。这些意象单个拆开来看,只能指称名物,是很难把握其内在的情意体验的。而只有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画面,我们才能体会到那种空阔、荒凉、寂静、壮美的氛围。而也只有将它们组合起来,才能让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意借此传达出来。这样看来,单一的表象通常是很难构成意象的,意象须由表象之间的张力引发,即通过意象组合在一起所生发出来的互补、互衬、互渗、互动的功效来传达,这也是诗中名物不能等同于意象的缘由。
那么我们平时习惯将各类名物从具体诗作中抽取出来,以形成系列性的考察,如专题研究的杨柳意象系列、桃花意象系列等,究竟是否恰当?应该说,按照上面对“表意之象”的理解,意象只能是特定的“这一个”,它在诗歌语境的特定文本中生成,承载着表达诗人特定情意体验的职能,一旦离开了文本的具体语境,孤立的名物便不复称其为意象了。即便排成系列,也只能算作名物的“类象”。
还有一个问题,在给诗歌意象和名物之象作区分时,怎样看待那些因历史承传而在自身内部积淀着某些特定意蕴的名物,如人们常提及的“南浦”之类的词语。众所周知,“南浦”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地名,但由于大诗人屈原在《九歌•河伯》篇里写下“送美人兮南浦”的名句,被后人袭用来表现送别场景和惜别之意,这个词语便有了比较固定的感情色彩,不同于普通的地名了。这类名物就好比文章里常用的典故、成语,一般都有自身的特殊蕴涵,就它们而言,能不能撇开文本,直接归入“意象”的范畴呢?还是不能。诚然,这类词语在其历史承传的过程中,确实积淀了某种意蕴,有其情感生命的痕迹在,但在抽离了具体作品的语境后,其感情色彩必然趋于固态化和定型化,并不能构成特定的“这一个”。只有当它们返回作品,再度与具体语境结合,直接参与诗人情意体验的艺术创造,才有可能重新被激活而转化为诗歌意象的有机构成。
(摘编自任世珍《浅谈意象》)
材料二: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壮阔唯美的画面:一片无垠的沙漠,一缕孤淡的青烟笔直升起,夕阳西下,一轮红日西沉欲坠,静静地映照着东去的黄河。那真切明晰的景象,那朦胧浑厚的意境,那悲壮苍凉的意识,只有当我们沉浸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诗歌中的“意象”,如果脱离了诗歌本身就不能称之为意象,而是孤立的表象,表象很难体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意。
B. 材料一认为,那些因历史承传而积淀着某些特定意蕴、脱离具体语境后具有固化定型的特点的名物也不能称作意象。
C. 材料一认为“意象只能是特定的‘这一个’”,强调了意象只能随语境而生成,突出其在特定语境下表意的独特性。
D. 材料二认为,研究意象的朦胧美,要靠我们的直觉,而不能用文字去表述或描绘,这是由意象的多义性、丰富性决定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象和表象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诗人诗性生命体验的产物,而后者只是直观经验的积累。
B. 离开具体语境对“意象”做系列考察的做法,是不合适的,也没有真正的研究推广价值。
C. 那些具有特定历史意蕴的名物,只有被植入具体的作品语境,才有可能转化为意象。
D. 审美者对意象模糊空间的探索,既能感受美感,也能体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一举两得。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文学意象朦胧美的一项是( )
A. 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中以“蜡炬”自比,与闻一多笔下的“红烛”相同。
B. 对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气质、神韵,完全可以从影视作品中获取一个直观的印象。
C. 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借助庐山的意象,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耐人寻味。
D. 柳宗元《江雪》中的意象,既表现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也传达热爱自然的人生追求。
4. 构成意象的条件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 我们学习了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长沙》,请以词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例,结合材料二的内容,从意象朦胧美的角度,谈一谈你的认识。
【解析】
【导语】材料一主要探讨了诗歌中的“意象”与“表象”的区别,强调意象是诗人情感体验的产物,需在特定语境中生成,不能简单地与名物等同。材料二则分析了意象的“朦胧美”,指出意象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强调了意象的不确定性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两则材料共同探讨了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独特作用及其对读者审美体验的影响。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不能用文字去表述或描绘”错。根据“意象的朦胧美意味着意象是丰富的、多义的、不可穷尽的,只可意会却难以言传”可知是难以用文字表述,不是不能用文字表述。且根据“那朦胧浑厚的意境,那悲壮苍凉的意识,只有当我们沉浸在对这联文字的想象中,凭借我们的直觉才能体会”可知凭借直觉的是审美过程,不是“意象的朦胧美 ”。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识字班
孙犁
鲜姜台的识字班开学了。
鲜姜台是个小村子,三姓,十几家人家,差不多都是佃户。
冬天到来了,一个机关住在这村里,住得很好,分不出你我来啦。过阳历年,机关杀了个猪,请村里的男人坐席,吃了一顿,又叫小鬼们端着菜、托着饼,挨门挨户送给女人和小孩子去吃。而村里呢,买了一只山羊,送到机关的厨房。
大家住在一起,住在一个院里,吃饭的时候,小孩子们总是拿着块红薯,走进同志们的房子:“你们吃吧!”
同志们也就接过来,再给他些干饭,站在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