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十校联盟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210字。
福建省漳州市十校联盟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很长时间里,象可以说是弥补语言局限性的一个替代方式。所谓言不尽意,故立象以尽意。《系辞》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有一个逻辑环节,就是“立象以尽意”,是因为言不尽意所造成的缺陷难以克服,故采用此道。那么象就是超越语言的局限性的一个重要形式,或者说象是为了超越语言而存在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在王弼的意、象、言结构中,意是表达的对象,意自身无法显现,须借象来表达;而象又是需要语言的帮助作用得以显现的。言是象的媒介,象是意的媒介。这里存在着两层超越,一是由象对言的超越,一是由意对象的超越,即所谓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言和象都是捕鱼之筌,都是需要抛弃的媒介。
要表意,为何不直接以言去表达,在言和意之间插入一个象的层次?虽然它是就特殊的对象——意象而言的,但在中国哲学中具有独特的意义。象的特殊媒介地位因此被突出了出来。和语言相比,语言是界定的,但象却可以象征,具有很强的暗示性。如钱钟书所说:“象虽一著,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就像《系辞传》所说的“象也者,像此者也”,以极简单的符号,希图在极其有限的符号形式中,概括天下一切可见的事、不可见的事、可感的理、不可感的理,而中国美学的立象尽意、象外之象等学说,也确立了象在展现无限世界意义方面的特殊功能。
(摘编自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
材料二:
“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这是明代诗美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对“古诗”美学特点的概括。最初的“意象”是在“立象以尽意”中产生的。它既不同于自然物理的“物象”概念,也不同于文学理论的“形象”概念,而是一个审美概念。意象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因子,来自《易》。“易”学作为中国文化学之一,被不断地张扬和传播着,“易”学已成为无所不包的大杂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意象”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因子,具备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B.“意象”来自《易》,它不同于“物象”概念,是比“物象”更高了一个层次的范畴。
C.作为捕鱼之筌的“言”和“象”,是必须抛弃的媒介,这个观点与“立象以尽意”有些矛盾。
D.胡适在《先秦名学史》中认为南朝梁代的刘勰是把“意象”导入审美学的第一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意象”是审美概念,既有象的具体性,又有意的观念性,因此最能体现诗的美学特点。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王弼在《周易略例》中的文字,不过两者论证的观点并不相同。
C.了解中国文化学对于了解中国文学美学至关重要,两者的意象在建构方式上存在关联性。
D.“象”具有象征性,具有中国特色的“立象尽意、象外之象”等学说,确立了象的特殊功能。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象”的“暗示性”特征的一项是( )(3分)
A.指事造形,穷情写物。(钟嵘) B.体物杂撰,言辞各殊。(何景明)
C.若尽和同之意,忘其天火之象。(王弼) D.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刘勰)
4.两则材料均以“意象”为核心展开,试比较它们探讨的共同点和侧重点。(6分)
5.根据材料一的内容,请简析闻一多诗歌《红烛》“意、象、言”的特点。(4分)
红烛
闻一多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
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江血[注]
叶雨蒙
直到后半夜冯子恩苏醒了,那时寒风刮得更紧了。向荒坡四周寻望,只见灌丛的暗影在疾风中索索抖动,不见一丝人迹。敌人早已不见了;那么掩护自己的古建禄呢?他怎么样了?狂风的间歇中,他微微抬起头来,忽见距他十几米外地面上有一团暗影,好似一个倒伏的人,他一怔,便挪动着向前爬……真的是古建禄!他扑上去抱住他的歪着的头颅,双手感到了他脸部肌肉的僵硬和冰凉!他走了,这样匆匆忙忙,甚至没来得及与战友说一声再见……